一周來,各省和一些行業基于“商務部日前新認定105家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新聞,紛紛報道了各自的喜訊。如:山東省新增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最多,達10家;江西省、安徽省各新增6家;四川省新增4家;機電行業新增企業占比超過四成……
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都是在某一特定類別產品中出口規模、出口潛力和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集生產和出口為一體的外貿企業。自2019年和2020年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來,各地的高質量外貿產業蓬勃發展。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平臺。”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表示,國家外貿轉型基地是基于外貿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發展的需求,把產業發展和對外貿易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擴大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促進地方外貿轉型升級,從而提升和培育中國外貿新的國際比較優勢和新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我國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旨在推進產業發展與貿易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其穩外貿穩外資的積極作用,通過促進外貿轉型帶動產業升級,為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提供重要支撐。通過依托產業和外貿聯動發展的開放平臺建設,可以有效推動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為國內外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供高效的平臺。
據了解,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實行動態管理,每三年考核一次,并視考核結果做出“考核通過、限期整改、取消命名并摘牌”等相應決定。自2011年商務部公示第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名單以來,商務部依托現有產業集聚區,大力開展基地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578家,涵蓋機電產品、農產品、輕工工藝品、紡織服裝、醫藥、新型材料、專業化工、五金建材8大行業。
在劉向東看來,賦予更多園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做法,有利于地方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加快通過穩外貿穩外資舉措吸引更多資源集聚,形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從而帶動地方產業集群發展,培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作為推進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一是產業集聚效應增強,特色優勢突出。基地依托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以骨干企業為核心,不斷延伸產業鏈,集聚效應持續增強。二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數字化能力顯著提升。各基地高度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創新環境,加強數字化能力建設,推動基地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三是品牌質量不斷提升,影響力持續增強。基地品牌意識日益增強,重視發揮龍頭企業品牌帶動效應和區域品牌集聚效應,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產品質量。四是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各基地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在基礎設施建設、物流保障等方面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將為各地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再添新動力。以河南省為例,河南省此次被認定的3家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為: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汽車及零部件)、長垣市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醫療器械)、駐馬店市平輿縣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戶外休閑用品)。
河南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年底,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汽車及零部件)已擁有汽車及零部件相關企業130家,總產值達713.6億元,不僅形成了完整的汽車產業生態體系,且擁有一批國家級工程中心、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行業帶動能力。
劉向東說,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作為重要的開放平臺,不僅能推動地方外貿創新發展、發揮穩外貿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形成貿產聯動的供應鏈渠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產業鏈的優化配置,提升和鞏固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談及各地該如何用好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這一“金字招牌”,在劉向東看來,需要各地發揮各自優勢,聚焦主業,突出特色,在鍛長板的基礎上,通過延鏈補鏈固鏈補短板,在吸引更多資源集聚的前提下打造更加具有韌性和創造力的產業鏈供應鏈,增強對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使其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點。
張建平建議,首先,地方政府應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其次,企業、地方政府以及行業商協會組織應該圍繞著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形成合力,加強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協同配合,有效地支持外貿創新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特別是政府和商協會要加大對行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金融支持政策,助力企業持續提升自己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此外,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因此,地方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發揮比較優勢。對于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領域,當地應在加快自主創新、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創建自主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助力“十四五”期間中國外貿的競爭力、國際市場份額都能夠得到持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