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出版協會、國際出版商協會、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新華書店總店有限公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東方出版中心、中國出版協會“一帶一路”出版工作委員會和《國際出版周報》承辦,新華萬維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新華國采教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新華互聯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2021國際出版企業高層論壇”于9月16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阿聯酋、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百余位國內外出版界高層人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圍繞論壇主題“國際傳播能力與國際市場”,共同探討如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國際出版合作高質量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國際出版商協會(IPA)主席、阿聯酋沙迦酋長國公主兼沙迦投資發展局主席、Kalimat出版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寶杜阿?埃爾?凱西米(Bodour Al Qasimi),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茅院生,巴基斯坦科技大學中國研究所主任、第十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賽義德?哈桑?賈維德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宣部進出口管理局副局長趙海云出席論壇。人民文學出版社執行董事(社長)臧永清,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皮鈞,約翰威立國際出版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菲利普?基斯里(Philip Kisray),霍爾茨布林克出版集團首席執行官斯蒂芬?馮?霍爾茨布林克(Stefan von Holtzbrinck),施普林格?自然全球圖書業務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湯恩平(Niels Peter Thomas),東方出版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法定代表人鄭納新,外研集團(外研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外研社社長王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軒莊,ACC出版集團和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聯合CEO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賽閱公司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博達(Steve Potash),黎巴嫩數字未來出版公司創始人、總裁穆罕默德?哈提卜(Mohamad ElKhatib)分別作主旨報告。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國際出版周報》編委會主席李朋義,新華書店總店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任江哲分別主持論壇致辭和主旨報告。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出版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近年來,中國出版不斷加強與世界出版的交流與合作,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重要成就和先進做法,越來越多的優秀主題出版物走向海外,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
鄔書林在致辭中指出,做好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關鍵是要提高出版質量和出版水平。在當下中國,提高出版水平和出版質量面臨空前良好的機遇。過去兩年中,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領導兩次深入研究出版的高質量發展。兩年中,中國最重要的權威部門連續發布了四份重要文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提升中國出版的質量,要把中國出版業現在非常緊迫的、需要快速發展的領域——專業出版和學術期刊提升上去。因此,提高出版質量最重要的是整個出版業的水平、質量、結構要趕上世界出版業的發展。我們從以教育出版為主、大眾出版為輔的不完全的出版結構發展到教育出版、大眾出版、專業出版共同發展。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具備有力的文化支撐。中國高度重視創新,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我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創新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第一核心理念。而出版業的本質功能就是要發表創新成果,推動世界進步,并使這個創新成果成為人類永續的資源。因此,出版業必須在提高出版質量方面倍加努力,才對得起這個時代。
寶杜阿?埃爾?凱西米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合作變得無比重要。在出版行業,出版商更加重視團結與協作,他們拋開彼此之間的分歧,與整個出版業價值鏈朝夕與共,通過合作找到最佳解決方案,來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和重要挑戰。國際出版商協會將與出版商合作,繼續在全球范圍內為出版商提供支持。當下,面對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有責任強化我們的共同價值、共同命運和共同愿望。
茅院生在致辭中強調指出,今年以來,中國出版集團持續加強版貿工作不放松。上半年版權輸出510項,涉及41個語種、46個國家和地區,疫情影響下保持了業務正常開展,一批圖書版權持續暢銷并實現較好銷售。中國出版集團作為中國出版的國家隊,有義務、有能力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以圖書為媒介,以市場化方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一是牢記職責使命,努力實現滿足人民需求與振奮人民精神相統一,符合大眾口味與提升大眾品位相統一,出版更多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有尺度、有亮度的作品。二是全面加強創新,進一步強化科技賦能,創新生產流程,探索多形態融媒體產品、新型文化業態,實現產業和產品結構的不斷升級優化。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增強投資運營和風險防控能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四是做實做開“走出去”,進一步加強國際國內出版機構的市場合作,共同策劃更多貼近海外受眾的選題,創新拓展線上線下渠道平臺,不斷提高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賽義德?哈桑?賈維德在視頻致辭中指出,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和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中國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巴基斯坦就是中國在亞歐國家中的密切伙伴。他出版或者參與出版的多部作品,如《中國的崛起和亞洲世紀》《中國的發展模式》,通過介紹中國的發展經驗,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學習中國,互相支持,構建一個美好的世界。他希望未來能夠出版更多關于中國的圖書,促進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通過合作交流,推動全球的共同繁榮。
來自多個國家的12位出版人士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發表主旨報告。
臧永清指出,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創社之初,就積極參與國家在出版、文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商業出版為原則,積極嘗試多種國際宣傳和版貿交易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人文社獨有的創新之路。在多種創新模式的推動下,“走出去”成效顯著,一是實現了圖書版權貿易的良性循環,二是不僅“走出去”,更能“走進去”。文學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人文社作為中國文學出版的龍頭企業,肩負著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一直將輸出優質版權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未來人文社將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為中國文學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動權。
皮鈞分享了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探索“全向度”國際傳播的幾點思考。一是本土化,以國際思維展示中國文化;二是生動化,用視覺藝術語言感染多層次讀者;三是商業化,以共贏思路扎根主流市場;四是人文化,廣交朋友、交真朋友、贏得尊重;五是國家的強大與領導的關懷。中國圖書和中國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事業。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社會的心態比較復雜,誤解增加、困難更多、挑戰性更強。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從贏得市場到贏得尊重的轉變。
菲利普?基斯里重點介紹了Wiley的科研出版、教育出版兩大業務板塊以及三大愿景。多年來,Wiley始終堅持圍繞出版這個核心,將科學研究與創新成果相連,將教育培訓與職業成就相連。通過世界頂尖的技術與創新,以及對卓越用戶體驗的承諾,使得Wiley的平臺每年產生數十億次的交互體驗。通過交互式數字技術,為研究人員和公眾提供了更快、更生動、更實用的學習和推進科學的方式,通過新的合作關系匯集了中國各地的100多萬研究人員,使他們能夠走得更快、更遠,為科研出版助力。作為一家國際出版集團,Wiley深受中國作者的喜愛,未來,Wiley將不斷開拓創新“出版”業態,通過促進發現、賦能教育和塑造人才激發人的潛能,持續幫助中國的科研人員、學習者、機構和企業實現他們的目標。
斯蒂芬?馮?霍爾茨布林克和湯恩平通過視頻方式發表演講。斯蒂芬?馮?霍爾茨布林克表示,集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全平臺一共發表了41.3萬篇新冠相關論文。過去18個月內論文發表數量中,第3個月是5000篇論文,到了第10個月已經達到了3萬篇。2021年論文發表總數增長了4%,甚至達到了8%。與此同時,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各國的科研團體都希望跨越國界,聽取其他同行的意見,盡快開展合作。湯恩平表示,在疫情期間施普林格·自然開放了超過7萬份出版物、書籍章節、文章和其他類型的內容,方便研究人員進行免費獲取和研究。多年來,施普林格·自然支持和推進開放獲取和開放科學研究,以便支持我們實現共同目標,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鄭納新指出,今天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的全球共同體已然形成。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文化消費與國際文化傳播,可以發現有幾個基本特點。一是文化傳播與信息傳播一體化;二是文化傳播全球化,優秀的文化成果全球播布、全球共享;三是文化生產與文化傳播的高度同步,在更多的情況下,文化生產者、消費者往往同時也是文化傳播者;四是文化消費與文化接受一體化,消費即接受,無需中間傳輸;五是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一體化,即便最簡單的飯碗茶杯都紛紛加上了文化的元素、美學的元素。直觀來看,這是一個渾然一體滾動前進的新格局。我們要在這個新格局中來建設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這就需要來研究和確定有效的話語策略、傳達策略、產品策略、市場策略和科學的目標體系。
王芳強調,外研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實現了雙效統一,目前已與700多家海外出版機構建立了富有成效的伙伴關系,積累了國際作者300多位。不僅服務國家需求,出版精品力作,還創新體制機制,拓展國際傳播平臺和渠道。外研社加快海外布局,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外研社發起成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目前聯盟成員發展至近50家,包括100多家單體出版社,促成200余項版權合作,舉辦多次國際出版交流活動。發揮了多語種優勢,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
李永強表示,中國圖書“走出去”工作的大發展,得益于中國出版企業不斷探索國際出版市場的發展規律,對國際出版市場精耕細作。他從選題策劃、品牌建設、數字技術、推廣渠道等圖書國際出版四要素出發,介紹了中國圖書如何構建國際出版競爭力。一是選題策劃要緊扣時代脈搏,回應國際關切;二是要下大力氣進行品牌建設,提高讀者認知度;三是抓住數字化出版機遇,開發數字版權產品;四是深度開拓宣傳推廣渠道,不斷擴大海外影響力。中國圖書“走出去”的事業任重道遠,期待更多的中國出版機構加入“走出去”的隊伍中來,形成中國圖書“走出去”合力,為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作出更大的貢獻。
黃軒莊指出,近年來,中國出版機構紛紛加快步伐走出國門,深耕國際市場,進行中華文化國際出版傳播的實踐與探索,并取得不俗的成績。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也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渠道的走出去工作,兩次海外收購,多國設點布局,快速構建了較為成熟、完整的國際出版發行產業鏈。通過海內外協同,構建國際出版發行新模式;專業化傳播,開拓國際文化交流新路徑;融延式跨界,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可能。未來將與各方進一步加強合作,以藝術設計架起國際融通的橋梁,為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貢獻新的力量!
詹姆斯?史密斯表示,2016年我們成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旗下成員,五年來我們一直保持著友好而又密切的合作關系,我們互相支持讓我們更了解對方的市場,這不僅促進了銷售,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前景。在過去的一年半之中,出版業看到了自身在銷售模式、行業形態、產業鏈運作等方面的變化,這也讓出版單位在內容創作、營銷技巧、銷售方式等方面做出積極調整。書籍和內容依然是永恒的主題,傳統出版業態依然具有存在的價值,我們感謝行業和讀者的共同努力,為圖書出版行業持續注入活力。
史博達(Steve Potash)分享了賽閱公司在向西方及全球推介中國出版社、作者,銷售和推廣中國作品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他指出,從國際上許多公共圖書館中了解到,數百萬讀者對中文書感興趣。圖書館通常把圖書做成中文書虛擬閱覽室,像舊金山公共圖書館、紐約皇后區圖書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等都是購買中文電子書比較多的圖書館。同時,賽閱也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共圖書館和學校開始尋求賽閱的服務,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用戶變成了遠程讀者和學習者,數字內容在規模和形式上全面升級。
穆罕默德?哈提卜強調,公司的目標是通過學校與學術中心向更多人傳遞知識與文化。我們專注于出版童書和學術類圖書,是因為這些圖書涵蓋了各種各樣的主題,且能夠支持多種不同的教育體系。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文化間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頻繁,商品、思想和習俗的傳播范圍已擴大到全球。作為一家國際出版公司,更有責任將出版的各類新的學習圖書送到需要的人的手中,特別是學校、大學和文化機構。迄今為止,公司共向阿拉伯世界出版500多種中國的圖書,包括童書、文學類、文化類和學術類圖書,印數達200多萬冊,銷量達150多萬冊。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還有中國新華書店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雅珊,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中華書局副總經理林佳紅,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麗君,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經理、黨委委員朱寶元,榮寶齋副總經理任其忻,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長宋強,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軍、副總經理申作宏,天天出版社總編輯張昀韜,商務印書館國際公司副總編輯王新民,榮寶齋出版社副社長徐鼎一。中國出版集團編委辦副主任伍旭升,投資與資產經營部副主任劉健,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主任葉軍、副主任張力慧,人力部主任姜燕,財務部主任陳新,國際部主任張晶晶,營銷與品牌推廣部主任杜宇,審計部主任孫文穎等相關部門人員。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兼出版部總監蕭宿榮,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總編輯張曉楠,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清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副社長郭海涌,北京燕山出版社副社長孫瑋,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蘇薇,中國外文局計劃財務部主任趙麗君,北方國家版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趙敏超,現代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長助理吳琪。新華國采教育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漓、副總經理牟艷紅,新華萬維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德明,副總經理白玫、李曉,以及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科學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傳媒、人民交通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等國內百余家出版社國際合作部、版權部的相關負責人。
自2016年以來,由新華書店總店《國際出版周報》發起創辦,由中國出版協會、國際出版商協會和中國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國際出版企業高層論壇已連續在北京、倫敦圖書展期間成功舉辦了6屆,每屆論壇都非常精彩,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出版人出席參加,成功打造了國際化的信息交流平臺,助力中國出版“走出去”和全球出版業繁榮發展,為加強文明交流與合作,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