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18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現場。(來源:新華社)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30年來,雙方貿易迅猛發展,貿易規模擴大了85倍,年均增長16.5%,比同期中國外貿年均增速高出3.4個百分點。2020年,東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連續12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1年上半年,雙方貿易額達4107.5億美元,同比增長38.2%。雙方也互為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場。2019年,中國排名前15位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分別為中國澳門、中國香港、越南、泰國、日本、韓國、緬甸、美國、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柬埔寨、菲律賓、澳大利亞,其中,東盟國家占了7席,如果不計澳門、香港兩個中國特區,東盟的越南、泰國則分別成為第一、第二大中國境外旅游目的地。
憑借山水相連的區位優勢、源遠流長的友好往來、水乳交融的東方文明、優勢互補的資源要素、各具特色的產業結構、互相吸引的巨大市場,中國與東盟貿易、旅游合作潛力無限。尤其是RCEP的成功簽署,為中國與東盟深化貿易、旅游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歷史機遇。有意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或計劃出國旅游的個體,都無法忽視這一巨大市場。可以預見,一個分工更加有序、合作更加緊密、融合更加深入的統一東亞大市場將加快形成。
然而,貿易與旅游互動機理、機制、效應和變化趨勢如何?如何借助貿易、旅游互動促進各種要素加快雙向流動,促進雙方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如何通過提升中國-東盟貿易、旅游關系,進而加強雙方全面戰略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廣西大學教授程成領銜的專家團隊歷時四年多完成、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東盟旅游與貿易互動關系研究》專著,對上述問題給予了創新性答復。
專著的最大亮點在于觀點創新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政策建議。
專著將貿易與旅游關系放在多國范圍內進行研究,而非像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多將旅游與貿易作為兩個獨立的范疇分別進行研究,且多局限在一國或兩國區間探討。
該項研究從要素流動視角對貿易、旅游互動關系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旅游是不同國家(地區)間人員、服務的“貿易”流動,貿易則是不同國家(地區)間產品、資金的“旅游”行為。區域創新是多種資源、多種力量均衡配置的結果,創新的實現需要多國參與和多種方式相互配合。跨境旅游與貿易集群的建立,均衡與網絡化的區域創新體系的完善,決定著區域創新能力的實現,有利于資源的集聚和創新要素的激活,有利于形成溢出效應,優化空間配置,促進要素均衡循環流動、區域耦合協調、各國政治經濟穩定。上述創新觀點,對于各地運用貿易、旅游方式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和科技創新,是有益的啟示。
該項研究對中國-東盟貿易、旅游發展提出了五大方向和六條對策。五大方向:一是發展地緣旅游,借助旅游交往緩和南海局勢;二是拓展多樣化國際旅游線路,促進跨境旅游業發展;三是以中國—東盟跨境旅游、貿易為窗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四是形成輻射東盟的信息通訊網絡,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數字貿易;五是依托中國—東盟開放合作平臺,強化旅游與貿易互動效應。為此,該項研究提出了六條對策:一是將湄公河5國布局為“貿易翼”,暢通貿易渠道;二是將海洋東盟5國布局為“旅游翼”,打造特色旅游線路,促進旅游發展;三是以新加坡為據點,依托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形成啞鈴效應,推動中國—東盟旅游與貿易“海—陸”兩翼互動發展;四是依托長江經濟帶,完善沿上海→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省域→中西部省域輻射的旅游與貿易路線,鞏固中國—東盟旅游與貿易傳統通道;五是聯合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建省域,打造沿粵滇桂瓊→“兩帶”重合省域→重慶→西部、北部邊境省域輻射的旅游與貿易路線,開創中國—東盟旅游與貿易新通道;六是以長三角和粵滇桂瓊雙引擎,推動中國中西部內陸省域對接東盟國家旅游與貿易發展。
該項研究從省域層面提出了促進貿易、旅游發展的六條政策建議:一是以上海和廣東為省域核心增長極,輻射帶動長江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二是以泰國和新加坡為國別核心增長極,輻射帶動湄公河5國和海上東盟5國;三是越南對接滇桂,將邊境旅游培育成為新增長點;四是印尼對接閩粵,全力推動文化旅游發展;五是菲律賓對接長三角+閩,以“探親—商務”旅游為培育中菲貿易的著力點;六是緬甸、老撾對接西南省域,進一步發掘中國—東盟貿易潛力。
該項研究課題在若干領域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既有利于滿足政府對貿易、旅游政策的創新訴求,有利于研究機構思想解放,有利于企業開拓東盟國家市場,也有利于個人赴東盟國家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我們對全新的中國-東盟貿易旅游兩翼互動充滿了期待!(作者系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