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眾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VR、AR、XR等數字技術的成熟,傳統博物館正在經歷一場由數字科技帶來的改革創新浪潮。在這種技術推動下的沉浸式體驗,重塑著博物館的全新面貌。2021年,發展沉浸式體驗被寫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由此,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沉浸式體驗與博物館的結合,無疑成為博物館發展新趨勢。
何謂沉浸式博物館?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是:一個非營利性的“人文”知識基礎公共機構,其目的是通過對擁有和借出的藝術品(包括文物、表演、檔案、物品、數字藝術和多媒體)進行研究,創造沉浸式體驗,以保護、收集、交流、展示和呈現視覺敘事。換言之,沉浸式博物館即將實物或者非實物的內容,利用數字技術以沉浸式的方式進行演繹和解讀,為觀眾提供全景式、全方位的體驗式傳播,最終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縱觀中國傳統博物館展示現狀,以圖文解說為主、實物和數字多媒體為輔的策展設計模式仍然是展覽展示的主流。另外,部分新興的主題型博物館面臨著藏品基礎薄弱、文本性敘事缺乏吸引力、展陳形式單一化等瓶頸。而沉浸式體驗與博物館的結合,則可以基于傳播目的,通過數字技術營造特定場景,拓寬博物館的內涵與表現形式的邊界,將觀眾置于有形或無形的場域內自由探索,賦予其更加沉浸的觀展體驗。
雖然沉浸式體驗已在博物館中有所應用,但是如何利用沉浸式業態的技術和環境要素,將文化IP的挖掘、體驗和價值轉化作為核心,深耕優質內容,而不是將其作為數字科技的秀場,忽略文化內涵及價值體現,仍然是博物館和沉浸式相融合最大的挑戰。不久前,由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衢州首座全景數字化沉浸、多維探索式交互的禪意藝術展示館——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藝術館開幕,其創造性體現在貫徹現代博物館學的展示和運營理念,有效傳達衢州佛文化底蘊,呈現出現代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帶來的沉浸式博物館新面貌。展館一開放便成為市民、游客休閑的文旅目的地和“網紅”打卡地。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藝術館將在地文化、展示空間、沉浸式體驗等有機融合,無疑為沉浸式博物館的打造提供了可參考的實踐案例。
數字科技搭建沉浸式場域。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藝術館以“因緣一念”為主線,利用科技數字化的技術,在特定的場景之中搭建一種符合衢州特色歷史文化和展館主題內容的場域,營造獨立于現實世界的平行時空,將聲音、光影、色彩、造型等合理安排,使之成為一個整體,講述天王塔前世與今生的故事。如藝術館內“一花一世界”因緣相生禪意空間,以“珍惜萬物因緣”為主題,“因”與“緣”的匯聚與消散,呈現唯美光影變幻的影像,使觀眾在沉浸式的場域內感悟佛學對于人世間因緣事件的闡釋。再如大雄寶殿內所呈現的“蓮池海會”悟法覺世的宏大勝景,結合多媒體藝術燈光演繹恢弘的佛文化意境,呈現“德”與“善”的美好關聯,這些數字科技旨在為博物館的主題闡釋提供更為現代、更加多元、更符合觀眾興趣的觀賞場域和體驗。
主題空間詮釋體驗式文化。隨著博物館邊界與功能的不斷延伸,博物館不再只是建立在以“物”為基礎的高冷殿堂和精英者的學術象牙塔,傳統博物館的策展和設計工作模式也在不斷被打破,一些新的展覽形態開始嶄露頭角。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藝術館在內容策劃方面試圖將傳統博物館中常用的文本性敘事轉化為對當代觀眾更有吸引力的空間敘事,極致的光影氛圍,交錯的布局,分割出一個個文化內涵豐富且藝術感十足的主題空間,使觀眾在沉浸式的語境中體悟別樣的佛文化魅力。如“伽藍之境”空間,依托衢州當地的佛教建筑構筑主題空間,通過數字媒體光影再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意境,藝術化陳列的微縮模型展示衢州歷史上興建的佛教文化建筑遺址遺跡,使觀眾感受佛與城的因緣,了解佛教在衢州這片土地上興盛的歷史縮影。再如頗具劇場性的“時光流轉”空間,以水晶沙盤結合多媒體影片的形式,呈現歷史上的衢州人與天王塔的故事性瞬間。在波光粼粼、層層漣漪的動態光影中,人們穿越時間和空間。沉浸于此的每一個人,都如天王塔一般,見證著衢州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裝置藝術打造網紅式爆點?;铀囆g裝置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始逐步出現在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中,其有著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無法比擬的主題融入性、實時互動性和公眾參與性。結合展館主題,提取相關元素,通過裝置、造型、主題字等手段設計藝術裝置,為參觀者提供拍照打卡空間。在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藝術館內,藝術化祈福燈籠廊道、菩提樹下感悟佛之淡然的“觀自在心”冥想空間、“放下”、“空”等禪意藝術裝置,吸引眾多游客駐足停留,形成了“網紅”打卡效應,一時間展館在小紅書、微博、抖音等平臺流量爆表。
21世紀的博物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展覽空間,更像是一個創造文化、守護文化的開放場域。在這里,故事的講述者利用在地文化進行創造和創新,故事的聆聽者獲得情感與精神的滿足,每個參與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歸屬。優質的內容和沉浸式體驗則為這個場域吸引到更多類型的群體來此交流、感受,這也將成為博物館從獨白走向對話的橋梁。
(作者系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策劃師)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報立場。本欄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權,轉載請開通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