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兩個輪子。加入WTO后,為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中國正式開啟了自貿區建設進程。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拉開了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序幕。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簽署自貿協定19個,涉及26個國家和地區。農業是自貿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特殊的組成部分。農業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生計,從全球范圍看,在自貿區建設中農業都是各國高度關注的領域。如果在農業問題上達不成一致,談判就很難順利推進,農業通常被稱為自貿區談判的“門檻議題”。在我國實施自貿區戰略過程中,農業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自貿伙伴的特點,農業發揮的作用總體可歸為以下幾類。
先行先試,為擴大合作提供示范。中國—東盟自貿區是我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2002 年《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時,為增強人們對自貿區建設的信心,雙方制訂了“早期收獲計劃”,對一些共同感興趣、互補性強的產品,用較快的速度和較大的幅度提前進行降稅,先行開放市場。雙方納入“早期收獲計劃”的幾乎全部為農產品。對此類產品實行降稅后,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規模顯著增長,其中增長較快的主要是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納入“早期收獲計劃”的產品。該計劃的成功為此后中國—東盟自貿區各項協議的談判和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農業在其中承擔了“快速軌道”和“試驗田”的角色,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有保有放,維護農業核心利益。對于澳大利亞等農業強國來說,我國龐大的農產品市場是其志在必得的目標。農業談判一直是中澳自貿區整體談判的難點和焦點。在談判中,我方始終強調互利共贏目標,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的根本原則,最終歷經10年20多輪談判和幾十次技術磋商才達成協議。從談判結果看,我國最終爭取到了對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例外處理,不納入降稅范圍,羊毛、牛羊肉和乳制品等重要畜產品爭取到了盡可能長的降稅過渡期和有效的保護措施。對于水產品、水果等我國敏感性不強的產品,我國充分照顧澳方關切,在短期內快速取消關稅。總體來看,農業談判促進了中澳兩國經濟優勢互補和互利雙贏。
策應工業,助力整體利益平衡。韓國是我重要農產品出口市場。中韓自貿區談判中,韓國在汽車、石化、電子及鋼鐵等工業領域有較強競爭力,從自貿區整體經濟利益平衡角度來看,農業幾乎是韓國在自貿區市場開放中唯一可以做出實質性貢獻的領域。我方始終從實現談判整體利益和農業根本利益的大局出發,堅持整體利益平衡原則,最終既為我國擴大農產品對韓出口爭取了較好的條件和環境,也使韓方降低了對我國工業品全面要價,較好策應了我國工業防守利益。
“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已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在未來的自貿區建設中,我們要進一步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三農工作定位,在確保農業核心利益得到保護前提下,與擬建立自貿區的貿易伙伴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公約數,促進自貿區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