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9月1日生效的一項新數據安全法,加大了外國企業和投資者獲取中國信息的難度。該安全法規定幾乎所有與數據有關的活動都要接受政府監督,包括數據收集、儲存、使用和傳輸。據律所駐香港律師稱,自上述法案通過以來,金融、醫療、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等戰略領域的中國大陸的公司更加不愿與跨國公司分享信息。相關部門對敏感信息的定義含糊其辭,中國企業可以與外國合作伙伴分享哪些信息也更加不確定。一家大型美國科技公司的高管說,用于電子產品的鈷和鋰等金屬的供應商越發不愿意與中國以外的客戶分享信息,導致難以規劃生產并確保符合環保規則。清科創業控股有限公司已停止向海外客戶出售其數據。該公司經營的PE Data是中國使用最多的投融資數據庫之一。美國律師事務所Harris Bricken稱,數據不足會導致尋求與中國做生意的公司上當受騙的風險增加。該公司在中國雇用了一個團隊來做中國的盡職調查和知識產權工作。11月初,全球船舶追蹤平臺開始注意到,在中國水域的船舶位置數據傳輸中斷。一些本地數據提供商不再分享船舶位置的詳細數據,理由是新的數據安全法。這也妨礙了金融機構為對增長和貿易做出準確宏觀經濟預測而收集港口活動信息的能力。當去年中國煤炭價格攀升時,提供大宗商品定價信息的中國民營企業停止了每日價格和中國庫存數據的發布,以避免市場參與者對價格趨勢的誤判。今年秋天,中國煤炭價格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受國內供應短缺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數據的缺乏就顯得特別成問題。駐中國的管理顧問Cameron Johnson稱,對于中國國內的情況,以及中國的目的和目標,外界都缺乏了解,這導致更多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