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開放,與世界共贏
——中國“入世”20年給河北帶來了什么
2001年12月11日,多哈輕輕落下的一柄小木槌,為中國叩開了世界的大門。20年后的今天,河北站上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融入世界經濟的全新起點。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20年間,河北以參與全球化贏得競爭主動,以對外開放贏得發展機遇,河北企業在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學習規則、適應競爭、迎頭趕上。
踏上新征程的河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重塑合作競爭新優勢,在為自身贏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在為經濟全球化作出應有貢獻。
走,與全世界做生意
個體的成功絕不能坐等上天的垂青,群體的崛起卻常常取決于時代的機緣。
2001年,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改制。當年,在國內市場摸爬滾打的這家民營企業,不再滿足于全國皮卡市場銷量第一的成績。自主研發變速器、將整車賣到國外等長遠目標開始繪入企業發展藍圖。
那一年,初創不久的邢臺德龍鋼鐵集團,正在為躋身河北乃至全國鋼鐵企業前列的目標快馬揚鞭。三年后,他們首次將產品銷往韓國。
“入世”前的千禧之年,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請注冊登記了“自理報關業務”證書,取得自營進出口資格。三年后,在被稱為天然色素行業朝圣地的巴黎,他們收獲了首筆來自歐洲的訂單,開始用中國天然色素攪動國際市場一池春水。
站在今天,回望過去,人們已無法完全了解他們當時的心境,或許連他們自己當初也沒有意識到,看似互不相干的企業發展軌跡,在此后20年因為WTO而一起改變。
20年間,長城汽車在與狼共舞中羽翼漸豐,連續多年占據全國皮卡車出口冠軍的寶座。2019年6月5日,他們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長城汽車圖拉州工廠一期項目正式竣工投產,哈弗F7下線并在海外上市。中國汽車品牌開啟全球化新征程。
從2012年開始,晨光生物陸續在印度、贊比亞等地建設海外工廠,每年拿出數千萬元用于技術研發,逐步將辣椒紅色素、辣椒油樹脂、葉黃素三項產品的產量做到世界第一,令國際巨頭刮目相看。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德龍鋼鐵投資印尼的德信鋼鐵項目不但沒有按下“暫停鍵”,反而逆風前行。2020年,德信鋼鐵項目正式投產,投產后第三個月便實現盈利,粗鋼年產能達到400萬噸,續寫了河北優勢產能布局海外的新篇章。
放眼全省,更多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風生水起,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實現共贏。
2016年4月,著眼于產業鏈全球化布局,河鋼集團收購瀕臨倒閉的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此后,河鋼塞鋼管理團隊僅用半年時間,就扭轉了鋼廠連續7年虧損的局面,使一座百年鋼廠重獲新生。如今,河鋼塞鋼已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樣板工程。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加入WTO,“河北制造”揚帆出海,河北企業緊隨其后,在世界舞臺上與各行業最優秀的企業展開競爭與合作。“與全世界做生意”不只是一種時尚,更成為要素全球配置的必然結果。
從2001年到2020年,河北的外貿進出口總值由57.4億美元增加到4410.4億元,對外投資中方協議投資額由157.66萬美元增加到48.5億美元,備案(核準)對外投資企業更是由4家增加至103家。
來,打開大門迎新客
于普通消費者而言,中國“入世”的紅利或許就來自于市場上身價更低、品類更多的進口商品。
12月6日早上,北國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超市事業部進口采購經理朱峰打開辦公電腦,查看周末兩天石家莊北國超市進口類商品的銷售情況。“數據不錯。”朱峰嘴角上揚。
“一瓶法國依云礦泉水,我們可以賣到2.99元,幾乎與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持平。”朱峰舉例說。關稅降低以及日漸縮短的全球商品供應鏈,讓進口商品價格親民。與此同時,北國超市5000多個品類的進口商品,能夠滿足普通消費者吃、穿、用等多個領域。
進博會更是為朱峰這樣的國內采購商,搭建了發現商機、深化合作的世界級平臺。作為連續四年參加進博會的“老采購”,朱峰看到進博“朋友圈”越來越大,展品變商品越來越順暢,中國市場正在變成“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進口商品如同一個切片,折射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商品之外,外國資本、人員、技術及管理模式等,正以更大規模和更快速度進入中國。
伴隨中國加入WTO,國內大市場、完整產業鏈、良好軟環境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從2001年至2020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由9.4億美元增加到110.3億美元,“入世”20年年均增速10.9%。
跳上中國的開放快車,進入河北的外資企業也步入快速發展通道。這其中,就包括像維特根(中國)機械有限公司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
2003年,德國人韋策圖開始帶領維特根在廊坊興建第一座工廠。第一次從北京來到廊坊,他感覺“像去到了另一個世界”。走在擁擠的舊街道上,他的腦海中也會畫上一個問號:從廊坊重新出發的維特根未來會怎樣?
那是中國加入WTO的第三年,也是德國維特根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第21年。面對飛速發展的中國,這家世界知名的筑路機械生產商希望通過本土化生產,分享中國發展機遇。
如今,當初縈繞在韋策圖腦海中的疑問,被時光篆刻出最好的答案。好似某種隱喻一般,當維特根幫助眾多用戶將一條條優質道路鋪設在中國大地之際,企業的發展也走上了康莊大道。
扎根廊坊18載,維特根成為廊坊乃至河北發展成就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德國品質、廊坊出品”的筑路設備,出現在雄安新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地的建設現場。日前,維特根廊坊新工廠剛剛完成首次擴建,生產能力提高了50%,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全系列新品,將持續支持中國建設一流路網。
“十幾年來,我們在中國的總部一直沒有離開廊坊。河北的開放政策,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韋策圖說,“我們要留在這里,創造未來!”
變,從要素流動性開放走向制度性開放
一個經濟體只有把融入多邊貿易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及行政管理模式有機融合,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從國際貿易體制中受益。
曾經,“審批”在外貿外資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轉折,從我國加入WTO開始。
加入WTO后,進出口經營資格逐步由審批制向登記備案制過渡。2004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正式實施,取消對所有外貿經營主體外貿經營權的審批,改為備案登記制,個人履行法定程序后也可從事外貿經營。
新規實施第一天,在省商務廳一間辦公室內,想要開展外貿經營業務的人們擠滿了屋子,幾十家企業完成了備案登記。
此后,全省有外貿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2021年10月底,我省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達56124家。
放權力——松綁繩——增活力,相似的改革曲線也在外商投資領域得以展現。
加入WTO以后,我國已開始逐步實施外商投資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和負面清單管理方式,不斷削減負面清單的限制領域和股權要求,增加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條目和優惠待遇。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正式實施。
隨著行政管理制度松綁,更多跨國企業選擇落戶河北,并在此獲得廣闊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河北自貿試驗區,為外資企業提供了嶄新平臺。
在省商務廳副廳長、省自貿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張記方看來,河北吸引外資不只是單純引入資本,而是更為注重引進高水平的管理、產品與技術,使之為國內企業和行業帶來“溢出效應”。作為管理部門,他們一直在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學著怎么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
開放與改革始終結伴同行。如果沒有系統性改革,開放并不會自動帶來巨大紅利。
“入世”20年來,著眼于改革外資管理體制、創新對外投資機制、改革園區體制機制、推動內貿流通創新等方面,我省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意見》《河北省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等50多個改革政策文件,推動從要素流動性開放走向制度性開放,為入世后借助全球化紅利釋放更大增長能量。
如今,對于開放的信任與執著,早已深深滲入腳下熱土。在剛剛結束的省第十次黨代會上,“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被寫入報告。
立足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河北將更加奮發有為地做好外貿、外資、外經工作,推進自貿試驗區首創性差別化制度創新以及開發區提升能級等工作,推動實現更高水平開放、更高質量發展。 (河北日報記者馮陽 通訊員孟拓)
責任編輯:張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