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在外貿取得開門穩的基礎上,趁熱打鐵密集出臺了力度更大的舉措,加強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目前已有江蘇、云南、遼寧、山東、江西等多個省份出臺了穩外貿相關政策。
受訪專家表示,面對內外部壓力,各地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提前采取措施,助企紓困解難,加快轉型升級,向著實現全年外貿保穩提質的目標努力奔跑。
緊鑼密鼓出臺穩外貿政策
3月20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若干措施》,提出積極擴大進口、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等14條新舉措,加大助企紓困力度,幫助企業解決當下面臨的實際困難。
除了綜合性舉措,各地也出臺了不少專門性舉措——在財政金融方面,遼寧省提出加大力度穩外貿穩外資,在去年籌措外經貿專項資金6.2億元的基礎上,今年增加安排扶持資金8500萬元。在信用保險公司方面,江西省商務廳聯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江西分公司出臺了8條措施,進一步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在釋放制度改革紅利方面,山東省商務廳從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角度提出了促進外貿、外資穩定增長的六項舉措。在引導新業態發展方面,云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實施意見》,加速實現外貿創新發展。在產業和貿易發展方面,安徽省今年將實施貿易產業融合行動,實施國際市場開拓行動,繼續開展“皖美制造·暢行全球”活動,打好外貿提升攻堅戰。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各地外貿普遍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海運費仍處于高位,企業成本壓力較大,匯率波動加劇,侵蝕著外貿企業的利潤。二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出現新形勢的背景下,前期出口高增長的產品,面臨增長后勁不足的問題。
“今年以來,中國穩外貿壓力較大,需要各地積蓄力量持續發力,確保外貿穩步增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RCEP等自貿協定的達成為外貿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企業正在加速數字化轉型,不僅增強了自身抗風險的能力,也有助于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各地抓住機遇,多措并舉積極助推出口增長和進口擴大,有助于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保穩政策與提質措施相結合
從各地出臺的穩外貿政策來看,其中既有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統一動作”,也有各地結合實際推出的“自選動作”。趙萍認為,當前各地出臺的政策呈現四方面特點:一是通過加強放管服改革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等舉措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二是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大對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的支持力度,探索離岸貿易等外貿新模式,打造外貿新的增長點。三是完善貿易生態,促進外貿產業鏈穩定。四是注重政策的協同創新,加速釋放政策紅利。
“可以看出,各地都在結合當地外貿發展中的痛點難點破解供需兩端的制約,繼續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穩訂單拓市場增利潤謀轉型。”劉向東認為,當前各地出臺的政策主要有五方面特點:一是捕捉RCEP生效實施等新機會,拓展市場新空間。二是積極推動外貿企業數字化轉型,增強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動能。三是推動暢鏈穩鏈優鏈工程,瞄準區域特定市場穩固產業鏈供應鏈,包括支持物流企業與外貿企業長期合作,穩定國際運力,優化外貿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四是擴大進口范圍,以進口帶動出口,構建進出口互促的外貿產業循環。五是謀劃用好中歐班列等新通道,緩解疫情帶來的運力挑戰。
即便各地已持續出臺大量新舉措穩外貿,但在專家看來,穩外貿政策仍有空間可挖。劉向東表示,從跨周期角度看,中國外貿結構正在持續優化,提高產品競爭力是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保訂單穩市場不僅要構建穩定的營銷網絡,也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切實滿足市場需求,實現互利共贏。
趙萍進一步表示,穩外貿政策還可以從以下四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在技術層面、產品層面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附加值。二是更加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保障企業的創新投入能夠獲得足夠市場回報,從而形成創新的良性循環,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三是注重外貿發展模式創新,通過放管服改革來促進營商環境改善。四是在外貿金融服務領域,可以從探索關稅保證保險、實施組合港等業務模式的創新方面完善外貿發展環境,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