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政府簽署總額高達數千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據文件內容,美國將向半導體行業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及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芯片法案”要求獲資企業10年內禁止在中國大陸大幅增產先進制程芯片。與此同時,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設備制造商收到政府禁令,嚴禁向中國售賣14nm及以下芯片制造設備。
分析認為,“芯片法案”是以競爭之名行遏制之實。“美國一系列操作的重點,就是針對中國先進制造業”。中國電子質量管理協會原秘書長、中國電子商會智能制造專家孫德寶對記者說。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芯片法案”是典型的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部分條款限制有關企業在華正常開展經貿與投資活動,將會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扭曲,對國際貿易造成擾亂。
近年來,隨著美國做出了一系列動作,國際形勢緊張,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受到沖擊。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2022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PC、電視等市場需求明顯下滑:全球手機生產量約3.09億臺,低于往年表現;PC出貨量約5510萬臺,季減0.7%;電視出貨量達4517萬臺,季減5%,創下了2012年以來新低紀錄。
一位不具名的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在消費電子端,“芯片法案”所涉及到的先進制程,主要應用于PC、手機等產品,而電視以及汽車電子,因其芯片成熟工藝較多,反而影響力有限。
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滕冉向記者表示,在PC端,14nm及以下先進制程主要涉及產品有CPU、GPU以及存儲芯片。在手機移動端,包括SoC芯片、5G基帶芯片、控制器、存儲器等多種芯片,均涉及到先進制造工藝。
“但是,對于國內手機、PC等終端產品來說,電子元器件都來自全球化采購,幾種核心芯片也一直依靠進口。從這個角度看,‘芯片法案’對我國消費電子影響不大。”滕冉說。
另一方面,受訪專家認為,“芯片法案”或降低中國消費電子芯片進口率,帶動本土產業發展。一直以來,中國芯片自給率較低,對進口芯片依賴性非常強。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2022年上半年,芯片進口額再次超過石油,達到1.35萬億元左右,成為了我國進口第一大商品。
“‘芯片法案’會倒逼國產化進程,讓國產芯片有機會出現在消費電子的產品線上,經過一輪一輪的更新迭代,我們追趕的腳步會越來越快。”孫德寶認為,一些手段不能遏制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反而有效地促進了產業成長。據了解,在過去一年,世界上增長最快的20家芯片企業有19家來自中國。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預測,到2025年我國芯片人才缺口或超30萬。“很多學生在報考大學時,連微電子是什么都不知道。”北京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馮士維向記者表示。
對于如何推動本土消費電子芯片企業發展,半導體行業知名評論家莫大康向記者表示,一方面應建立舉國體制,加大半導體行業發展力度。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產學研”聯動,為中國培養所缺的芯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