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等2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是繼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印發后,對外文化貿易領域又一份重要指導性文件。
《意見》從七個方面提出28項具體任務舉措,對深入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關于文化貿易發展的總體部署,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具有重要意義,為處于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文化貿易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
2021年,中國對外文化貿易額首次突破了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38.7%。中國的影視劇、網絡文學、網絡視聽、創意產品等領域出口增長迅速、廣受歡迎,中國進口的優質圖書、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和服務也更好地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要,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持續深入發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期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關系到能否更有效提升中國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和下好文化貿易轉型的先手棋。為此,本報特邀多位專家對此進行解析與探究。
專家圓桌
李嘉珊 中國服務貿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李 俊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
鄭 偉 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排名不分先后)
國際商報:
您認為當前中國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存在哪些優勢和機遇?面臨哪些挑戰?
李嘉珊:對外文化貿易的交易額、所占的國際市場份額等指標直觀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2009年至2021年,中國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由177億美元增長至1244億美元,2021年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其中,出口由103億美元增長至691億美元,年均增長17%;進口由74億美元增長至552億美元,年均增長18%。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當前,中國文化貿易出現了一些新特點與新趨勢。例如,近年來,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傳播力量持續增強,國產游戲所占海外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成為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嶄新力量。據統計,2020年中國自主研發游戲的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達154.5億美元,同比增長33.25%,游戲產業作為中國文化產業出口重要支柱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同時也讓海外年輕群體對中華文化有了更鮮活立體的認知。
李 ?。寒斍?,中國文化貿易面臨重要機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國家政策機遇。國家積極打造各類文化貿易發展平臺,出臺指導性文件。二是文化數字化發展機遇。近年來,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快了產業和貿易數字化進程,國際數字內容文化市場日益繁榮。在此背景下,數字文化產業和數字文化貿易迎來了重大機遇。當然,中國文化貿易發展也存在諸多短板弱項,例如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競爭力仍顯不足、文化貿易領域改革開放有待深化、中華文化“走出去”仍待加強、文化貿易專項支持政策欠缺等。
鄭 偉:從機遇看,一方面,近年來中國擴大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經貿朋友圈不斷擴圍,是自由貿易理念的堅決擁護者和踐行者,為文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場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早,數字技術更新迭代較快、普及范圍較廣,數字技術與文化貿易相結合不僅拓寬了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渠道,也將有效助力傳統文化產業提升效率,加速新興文化產業的模式創新。
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特別是創新類、設計類等高附加值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較弱,導致企業開拓國際高端文化市場的能力較弱;二是文化產業的市場準入和“走出去”門檻仍然較高,不利于推動文化產業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三是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不強,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導致文化企業在開展國際合作過程中阻力較大。
國際商報:
《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對于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李嘉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日漸清晰。中國文化貿易正處在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在兩個大局背景下,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發揮強大推動作用。
《意見》明確了到2025年需要實現的具體方向與任務,以平臺建設與市場主體培育實現中國文化產品及服務競爭力、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以及加強文化貿易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帶動作用和對文化強國建設的貢獻力,將擁有豐富資源稟賦的文化大國建設成為具有強大創造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強國。
李 ?。簭奈幕Q易領域的背景看,《意見》是在對過去8年文化貿易發展成績、經驗與問題總結基礎上發布的文件,旨在順應當前新形勢,提出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同時,自2018年以來,商務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共同認定了兩批共29家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這些基地已成長為中國文化貿易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意見》是在總結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經驗基礎上,面向新形勢新要求而制定的綱領性文件。
從國家發展大背景看,《意見》是中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成果,是推動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南?!兑庖姟访鞔_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和任務舉措,對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進一步激活文化市場主體活力,搶抓數字文化創新發展新機遇,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鄭 偉: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2017年、2020年分兩批次認定29個行政區(功能區)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2021年,組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聯席會議、商務部等17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商務部等5部門發布《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公告》;今年3月,商務部等7部門修訂發布《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統計目錄》。
國家頂層設計的推進和完善,引領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新突破,提升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有效促進了對外文化貿易的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意見》無疑為新時期中國文化貿易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激發文化產業出口潛力、推動文化服務領域對外交流合作、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大有裨益。
國際商報:
在《意見》提出的七個方面28項具體任務中,您認為主要有哪些亮點?請舉例說明。
李嘉珊:“數字化”“開放性”“強基礎”“重人才”是其中的亮點。
“數字化”,培育文化貿易競爭新優勢。文化貿易特別是文化服務貿易天然帶有數字基因?!兑庖姟妨⒆阈掳l展階段,把握數字化這一新發展趨勢,提出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加強數字文化內容建設,促進文娛模式數字化開發,鼓勵數字文化平臺國際化發展,創新發展數字內容加工業務等,推進文化貿易數字化進程,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帶動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激活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新動能。
“開放性”,深化文化領域改革開放?!兑庖姟芬蚤_放的態度積極統籌推進文化貿易領域的“走出去”與“引進來”,首次提出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口。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序擴大出版物、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體育、演藝和文化藝術等領域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口。文化貿易是雙向互動的,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需要出口與進口相協調,在積極推進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的同時引進國外優質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實現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
“強基礎”,激活創新發展新動能。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是推動對外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項創新性重要舉措。“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加強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兑庖姟芬蔡岢黾訌妵椅幕隹诨亟ㄔO,優化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營商環境,完善多元化支持舉措,發揮基地集聚示范引領效應。
“重人才”,強化文化貿易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才?!兑庖姟诽貏e提出,支持高校加強文化貿易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對外文化貿易骨干人才培訓和創新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加強智庫建設,建設對外文化貿易研究基地等。
李 ?。骸兑庖姟酚兴膫€突出亮點:一是突出文化出口,著力提升文化貿易競爭力?!兑庖姟分ε嘤幕Q易競爭新優勢,提出擴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權貿易、鼓勵優秀廣播影視節目出口、擴大文藝精品出口、推動中華特色文化“走出去”、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出口等舉措。二是推進文化領域深層次改革。《意見》提出圍繞文化領域開放開展壓力測試和深化文化領域審批改革等,例如在文化傳媒、網絡游戲等領域,開展優化審批流程改革試點,擴大網絡游戲審核試點,探索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文物鑒定機構等。三是推進文化貿易“走出去”。《意見》提出要擴大文化領域對外投資,健全文化產業和貿易政策國別溝通對話機制,針對日韓、東南亞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重點深化合作等。四是提出了文化貿易專項支持政策。《意見》從金融、稅收、便利化等角度提出了支持政策。例如,利用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基金支持文化貿易企業,創新金融產品為文化貿易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落實文化服務出口免稅或零稅率政策、支持文化企業參加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并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等。
鄭 偉:《意見》亮點頗多,一是有效推動文化領域擴大開放。文化交流與合作是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的領域。但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有屬性,也導致大部分國家在文化產業開放方面有較多顧慮,例如目前大部分FTA的服務貿易領域都設置了文化例外條款。《意見》提出,要放寬文化領域的限制性措施,并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等開放高地主動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這體現出中國“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的信心和決心,不僅有利于國際高水平文化企業來華發展,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產業更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二是大力推動數字文化貿易發展。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普及以及數字技術的快速更迭,由數字產品、數字服務、數字技術和數據信息為標的物的數字貿易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強,并成為疫情之下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中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國,在數字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若能深度推進“數字+文化”的發展模式必將極大助力中國文化貿易發展?!兑庖姟分刑岢鐾七M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和文娛模式數字化開發等內容,準確把握了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對提升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意義重大。三是提升文化平臺國際化水平。國際化平臺是推動國內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重要助推器。在文化領域,中國的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主要聚焦國內市場、國際化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兑庖姟分赋?,鼓勵平臺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平臺海外影響力,帶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這無疑將更好地拓寬中國文化平臺的國際化發展之路,提升中國優勢和特色文化產業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激活文化貿易創新發展動能。
國際商報:
為更好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文化強國建設,落實《意見》需要從哪些方面著力?
李嘉珊:推動中國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應在持續優化文化貿易結構、創新數字文化貿易模式、推進文化貿易高水平開放、努力提升市場主體國際競爭力、構建文化貿易專業服務平臺、穩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以及加強智庫建設強化智庫支撐作用方面繼續下功夫。
《意見》特別提出“到2025年,建成若干覆蓋全國的文化貿易專業服務平臺,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平臺”。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B2C)出口經濟體,但當前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主要服務于文化產品貿易,在文化服務領域仍然缺乏相應的平臺建設。因此,現階段一方面要推動已有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與文化服務相關行業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文化貿易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及標準的數字一體化平臺,充分利用其適用范圍廣、實用性強的特征,準確服務國內外市場主體需求,促進對外數字貿易及文化貿易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提高數字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文化貿易的特殊性使得其更加依賴對文化市場的深入理解和對文化資源的有效挖掘,智庫建設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撐作用。文化貿易領域的智庫可以在文化資源挖掘、國際市場開拓、法律法規保障、知識產權保護、數字經濟建設和文化產業鏈構建等諸多領域提供專業化和實用化的建議與指導,為提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國際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供有力的支撐。日前,中宣部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設立“國家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研究基地”,旨在通過智庫建設,匯集國內外文化貿易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專業力量團隊和數據資源,發揮國家文化貿易領域高端智庫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國際文化貿易規則,促進海內外文化市場有效拓展,推動中華文化有效推廣和傳播。
李 ?。阂载瀼芈鋵崱兑庖姟窞槠鯔C,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文化貿易提質增效、量質齊升。一是加強橫向協作。文化貿易涉及27個部門,各部門要在《意見》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責任分工,加強協作,形成齊抓共管的發展合力。二是加強縱向聯動。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文化貿易發展特色和優勢制定實施方案,加強與中央相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落實《意見》提出的各項任務舉措。三是突出重點平臺、重點業態和重點項目。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以及地方政府打造的各類文化貿易發展平臺要在落實過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要把握數字文化發展趨勢,打造一批文化貿易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業態和重點項目,乘勢加快發展數字影視、數字社交媒體等數字內容文化服務貿易。加快傳統文化服務與產品的數字賦能進程,形成新的知識產權與文化版權,使其具備可廣泛、自由交易的屬性,為傳統文化精品“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
鄭 偉:第一,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以大型國際會議、多雙邊經貿談判、“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企業“走出去”等為契機,大力宣傳和推廣中國文化,讓國際社會更好熟悉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為中國文化企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奠定基礎。第二,發揮開放平臺功能。利用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國家文化服務出口基地等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國家文化產業全面擴大開放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第三,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產業是貿易發展的基礎,文化貿易也不例外。要繼續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從金融、財稅、人力等方面進行扶持,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此外,還要加快推動傳統文化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增強發展動能。對文化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更加包容,在安全前提下鼓勵其市場化發展,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