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貿組織(WTO)第12屆部長級會議(MC12)后的農業委員會會議上,糧食安全問題繼續主導議程,一系列出口限制措施為各成員方敲響警鐘。
WTO:全球小麥產量不容樂觀
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最新發布的主要糧食(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市場信息月報中預測,受俄烏沖突影響,全球小麥產量不容樂觀,預計高價格將持續主導未來市場。
出于對糧食安全的擔憂,部分國家繼續執行新的出口限制措施,也有許多國家加大力度促進國際貿易以保障國內供應。
由于烏克蘭的出口仍受到限制,WTO預計未來國際小麥和玉米市場將保持緊張態勢。WTO稱,這意味著這些谷物的價格將繼續波動;相比之下,盡管成本價格高企,全球大米生產前景依然強勁,而大豆產量可能創下新紀錄。
WTO表示,目前就北半球而言,炎熱和干燥的條件阻礙了幾個主要產區的冬小麥單產,這進一步證實了2022年全球小麥產量將下降的預期;同時,雖然玉米產量前景有所改善,但WTO仍預期全球玉米產量將低于去年水平。
具體而言,WTO報告顯示,2022年世界小麥產量預報數據在7月小幅下調。前景略有下調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是歐盟持續干旱,單產受到影響,產量預報數大幅下調;二是阿根廷和伊拉克產量預報數較小幅度下調。這兩方面下調大大抵消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較好的收獲預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播種期天氣良好,利潤空間大,均有利于擴大播種面積。
就玉米而言,盡管烏克蘭玉米產量仍有可能較過去5年平均水平下降30%,但官方數據顯示,玉米播種量大于此前預計,因此前景同樣得到提振。烏克蘭玉米的增產大大抵消了墨西哥和一些亞洲國家玉米產量預報數的小幅下調,也基本抵消了歐盟預報數的較大幅度下調,此前下調的原因是播種量小于最初預測,異常干旱天氣導致產量前景不容樂觀。不過,雖然對2022年玉米產量預測上調,但仍比去年產量低1.2%。
就大米而言,鑒于印度官方稱全國2021年秋收收成增加,WTO月報上調了印度2022年的大米產量預報數,大大抵消了對越南單產下調以及對其他一些國家較小幅度的下調。
烏克蘭糧食難運出
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稱,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出口了世界30%的谷物和67%的葵花籽油。烏克蘭的小麥、玉米、葵花籽油出口分別占全球市場的12%、15%和50%,為全球4億人提供食物供應。
在俄烏沖突爆發前,烏克蘭每年向全球市場供應4500多萬噸谷物,其中約90%的谷物出口通過輪船運出。烏克蘭農業政策和糧食部表示,俄烏沖突爆發后,由于黑海等港口被封鎖,糧食海運停滯,出口量銳減。烏谷物出口量通常為每月600萬噸,而2022年3月份谷物出口量僅為32.2萬噸,4月份為97萬噸,5月份為120萬噸,6月份也僅有141萬噸。替代的鐵路及河道運輸等方式無法彌補海運停滯造成的出口損失。
根據烏克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2年1月1日,該國的糧食總儲存容量為7500萬噸。今年4月份,俄烏沖突的炮火一度重擊烏克蘭6個重要的糧倉,受此影響,目前實際可用的儲存容量僅為6090萬噸。由于出口受阻,烏克蘭仍有1800萬噸去年收獲的谷物和油籽等待出口,占據了其30%的糧倉容量,無法為新收獲的糧食騰退可用的儲存空間,這意味著新收的糧食很大一部分將“無處安放”。如果不解決港口封鎖問題,到了秋天,卡在港口的糧食恐增至7000萬噸到7500萬噸。
不僅如此,根據烏克蘭農業政策和糧食部6月15日公布的數據,俄烏沖突使烏克蘭約有240萬公頃作物無法收割,價值估計為14.35億美元。根據烏克蘭農業經濟研究所預測,2022年烏克蘭小麥產量預計為2000萬噸,同比減產37.5%;玉米產量預計3000萬噸,同比減產23%;向日葵1050萬噸,同比減產36%。
印度小麥出口禁令成焦點
今年5月,印度小麥出口禁令開始實施。在其宣布禁令后的第一天,全球小麥價格就飆升了6%。因為包括美國農業部在內的各種機構預測,印度在2022—2023年可以生產近1億噸小麥,遠高于近5年的平均值(9600萬噸)。
有外媒報道稱,孟買一家經銷商表示,孟加拉國進口印度小麥的成本和運費低于每噸400美元,但在印度實施禁令后,其他國家貿易商的報價高于460美元。
印度貿易部長戈亞爾表示,印度需要限制糧食出口以穩定國內的食品價格,以防出現搶購囤積的現象。
世界銀行宏觀經濟學首席經濟學家盧塔認為,限制食品出口只會提高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風險,這必將產生骨牌效應,促使更多國家采取類似措施,導致全球糧食危機進一步惡化。
印度尼西亞政府為抑制國內食用油價格飆升,4月28日宣布實施原棕櫚油和其他棕櫚油產品出口禁令。此舉打亂了全球食用油市場。
此外,馬來西亞也從6月1日起禁止活雞出口,只是在14日解除部分禁令。
根據華盛頓智庫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數據,這一波出口限制已影響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糧食交易,是2008年爆發的全球糧食危機的近一倍。
IFPRI研究員拉博得說:“這些限制措施往往會引發恐慌,促使買家囤積商品,進一步推高價格。”
預防全球性糧食危機需多邊協作
隨著科技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不斷深化,整體來看,全球糧食生產供應總量能夠滿足全球人口所需,在不出現全球性大災大難同頻共振的條件下,波及所有國家的全球性糧食危機被觸發的概率較小。但全球糧食供需仍存在區域不均問題。
南京市行政學院副教授蘇瑞娜認為,當前,需盡快協助已陷入糧食危機的發展中國家紓困,加強多邊協作機制限制恐慌蔓延、防止局勢惡化。
蘇瑞娜認為,短期而言,國際社會應聯合起來、加強協作。積極發揮糧農組織、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糧食援助機制為遭受糧食危機的國家紓困解難。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增強發展中國家的危機預警能力,確保易受災地區農業生產免受影響。
中期而言,應加強各生產國政策協調。通過政策協調降低各類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防止因“信息孤島”造成恐慌蔓延。局部糧食危機出現時,極易催生出“一國禁運、多國封關”、恐慌性搶糧購糧現象,間接加劇全球糧食供應稀缺。全球糧食產銷國間雖有信息交流機制,但機制運行不暢,應加大產銷國之間的信息交流,降低產供銷各環節信息不對稱,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長期而言,則是要構建全球糧食體系的系統韌性,使其能有效應對各類系統性風險。應借助新技術、新組織、新模式提升糧食體系生產、供應、消費多個維度的公平性,增強發展中國家、弱勢群體的抗風險能力。
我國一直堅持糧食生產“以我為主”政策,“還應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提升我國在全球糧食市場上的影響力、話語權,在防范全球糧食危機上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蘇瑞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