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于8月29日舉行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國際商會秘書長孫曉介紹了商事法律服務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進展。
原產地證簽發速度快、量大面廣
孫曉介紹說,原產地證書是出口國特定機構出具的出口貨物為該國家(或地區)原產的證明文件,其簽發情況是對外貿易的晴雨表。貿促會是我國原產地證書簽發的法定機構之一。今年前7個月,全國貿促系統累計簽發原產地證書271.5萬份,金額共計2333.1億美元。具體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增長速度快。前7個月,簽證金額較去年同比增長23.7%,反映出我國對外貿易依然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其中,非優惠原產地證書197.06萬份,金額1988.34億美元,同比增長22.28%;優惠原產地證書74.49萬份,金額344.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35%。
二是服務企業量大面廣。共為全國30個省區市8萬多家外貿企業簽發原產地證書,涉及機電、化工、紡織、汽車等多個行業。
三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原產地證書成為新的增長點。前7個月,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7.02萬份,金額34.32億美元,出口國涵蓋已實施協定的12個成員國,辦證企業累計超過1.5萬家,預計為我國產品在RCEP進口成員國減免關稅約0.52億美元。
新版“共同海損理算規則”將實施
為適應新形勢,促進航運經濟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貿促會新修訂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共同海損理算規則》將在2022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原《北京理算規則》同時廢止。
孫曉表示,此次《北京理算規則》修訂,對共同海損制度進行重構和詮釋,吸納了國際上共同海損制度發展的最新成果和相關規定,推動海事服務專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內容更加簡明、易懂,更有利于推廣實施,這既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
“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對外貿易運輸及海上保險的相關合同中使用修訂后的理算規則,高效解決可能發生的海運貿易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孫曉表示。
積極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
中國近年來實施了一系列知識產權治理改革舉措,獲得國內外企業廣泛認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由2013年的第35位提升到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
日前,在由中國貿促會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工商知識產權論壇上,與會代表提出,企業正面臨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瓶頸和知識產權挑戰,需要立足自身、精煉內功,在競爭中提高自身技術能力,做好知識產權布局。各方需關注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持續促進政企對話交流,支持工商界參與開展更多的知識產權保護合作。
孫曉表示,下一步,中國貿促會將繼續積極落實《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圍繞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發揮聯通政企、融通內外、暢通供需的獨特優勢,為中外企業開展貿易投資活動提供更加高效的知識產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