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從來不只是一個行業的指代。它扛鼎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也是無論面對何種復雜形勢始終向前的正向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外貿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更強,在經濟引擎中發揮的作用更大,長期向好發展的基礎更雄厚。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備受矚目的“世界市場”。
從量上說,十年來,中國貨物貿易規模不斷躍升,進出口額連創新高。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萬億元,增量接近2009年全年的進出口總值。自2017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5年保持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中國外貿總值于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大關,2021年接近40萬億元關口,中國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國際市場份額也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更加鞏固。
從質上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外貿經營主體更有活力。十年來,外貿的經營主體增長了1.7倍。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優化,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占比由十年前的11.1%提升到2021年的17.7%。外貿“朋友圈”不斷擴大,中國在與歐盟、美國等傳統貿易伙伴保持良好經貿往來的同時,積極開拓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規模占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從2013年的25%提升到2021年的29.7%。2021年,中國進口對全球進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4%,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復蘇。
十年,立于開放,初心不改。無論面對單邊主義的逆全球化寒流還是新冠肺炎疫情對供應鏈的巨大沖擊,中國在與國際市場的深度互動中,展現出更大擔當,倡導多邊、力促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穩住了”的中國外貿,也給予世界經濟更多信心。
十年,奮楫篤行,踵事增華。一程程山重水復,一步步積厚成勢,跋涉中鑄就外貿大國的輝煌和夢想——由量到質內外“雙循環”格局漸成,多元化市場布局愈發穩健,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貿易新業態由新生到蓬勃,中歐班列馳騁往復于“一帶一路”,鋼鐵駝鈴聲回響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十年,夜雨明燈,合光同行。各地各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管理上做“減法”,在服務上做“加法”,守護企業主體,助力外貿轉型升級,成就逆流中的涅磐。
十年奮進,再啟新程。正值百年變局,事關家國大業、心系人間煙火的中國外貿,必將在新征途中擔負更大使命,助推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結構優化,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
在時代的接續中,中國外貿不僅曾經以完整的產業鏈、優秀的性價比和交付能力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如今更以高端制造業的快速成長,憑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等科技賦能產業,讓世界驚艷于“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
以外貿強省江蘇為例,十年來,江蘇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過3.7萬家,是10年前的七倍多,中國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擁有十余家光伏及其上下游產品制造企業的常州市金壇直溪鎮被稱為“光采小鎮”。在這里,東方日升(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異質結”技術研發水平領跑國內,常州斯威克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獲得“江蘇省光伏組件封裝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歷經十年的不斷沉積,從上游硅料采集、硅片、硅錠生產到中游光伏電池組件和組件制作,再到下游光伏電站系統的集成和運營,中國的“光采小鎮”已經打造出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事實上,外貿快速發展的這10年,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不只在一省一地。十年來,機電產品在中國出口產業中唱主角,汽車、船舶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逐步成為新的增長點,汽車出口額比2012年增長150%。2021年,包括手機、電腦、集成電路等在內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2.83萬億元,占全年出口總額近60%。出口主導產業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轉型升級,充分反映了中國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的不斷提升。
外貿快速發展的這10年,全國各地貿易發展成績突出,數量質量同步提升,國內區域發展更趨均衡。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邁進,加速外貿創新,中西部地區堅持穩中提質,進出口占比由10年前的11.1%提升到2021年的17.7%,增長6.6個百分點,共同發揮出穩固供應鏈、拓展國際市場的合力。此外,對外開放平臺發揮的作用明顯。2021年,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了26.4%、23.8%和57.7%。
外貿快速發展的這10年,中國貿易伙伴更加多元,與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傳統市場貿易伙伴的關系穩固,傳統市場貿易伙伴2021年合計貿易額占比38.3%。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額占比由2012年的22.2%提升到2021年的26.2%。
外貿快速發展的這10年,中國堅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場機遇。中國有逾14億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每年進口商品和服務約2.5萬億美元,市場規模巨大。2021年,中國進口額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51.2%。擴大進口,促進中國對外貿易進一步平衡發展。作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對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等進口需求不斷擴大,更好地滿足了國內生產、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加開放的市場讓世界更多分享了中國經濟增長和消費繁榮帶來的紅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自2018年起,中國已成功舉辦了四屆進博會,累計成交額達到2722.7億美元。
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涌現
集聚對外開放的新成效,在中國外貿由大到強的“變奏”中,新動能被不斷激發,競爭新優勢加速形成是關鍵一環。在新興貿易業態方面,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規模迅速擴大,使其成為推動外貿增長的神來之筆。
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5年增長近10倍,市場采購貿易出口規模7年增長七倍。目前,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經擴展到132個,區內企業建設海外倉超過2000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也擴展到39個。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1.92萬億元,增長18.6%;市場采購出口增長32.1%,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作為市場采購和跨境電商的策源地,浙江省民營企業抓住外貿新業態先行先試的機遇和優勢。2021年,浙江民營企業市場采購出口3602.7億元,繼續保持全國首位;通過海關跨境電商平臺進出口895.0億元,兩大新業態合計貢獻了民營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3%,拉動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4.3個百分點。在中國最大小商品出口基地和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的義烏,每天有1000個以上裝滿小商品的集裝箱從義烏港海關監管場所啟程,通過市場采購模式走向世界。
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是中國三大門戶復合樞紐機場之一,擁有約230個通航點,航線網絡覆蓋全球,是“一帶一路”倡議和“空中絲綢之路”的重要國際航空樞紐之一。近年來,乘著“廣貨出?!钡摹按猴L”,跨境電商逐漸成為白云機場口岸的重要支柱業務之一。廣州白云機場海關關員仍然清楚地記得2014年,跨境電商首票貨物入境的場景,那是一票價值158元通過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模式進口的保健品。2021年,僅廣州白云機場口岸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就突破了1000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跨境電商業務突破千億元的空港口岸。
多年來,伴隨著外貿新業態的培育,一系列外貿改革舉措也在持續加碼?!熬W購保稅進口”“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監管模式,滿足了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需求,使“買全球”“賣全球”成為現實。
“審核快了,手續簡化了!”這是外貿企業對十年來口岸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最大感受。海關數據顯示,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已由86個減少到41個,整體通關時間4年來壓縮了一半以上。這其中節省的每一個小時、每一分鐘都能對應折算出企業的經濟效益。
軟硬兼修,貨物服務雙翼齊飛
在全球需求收縮的形勢下,中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一起為世界經濟提供了重要機遇和可能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服務貿易復蘇相較于貨物貿易較為緩慢。2019—2021年,在全球服務貿易總額下降了5.1%的情況下,中國服務貿易依然取得亮眼成績。2021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突破8000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70%。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較2012年增長122.1%,服務貿易逆差創10年新低。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2021年,中國服務在世界服務進出口總額中的占比由5.4%提高至7.1%,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服務出口額從2016億美元增長至3942億美元,出口額增長了95.6%;在世界服務出口中的占比由4.4%提高至6.6%,成為世界第三大服務出口大國。服務進口額從2813億美元增長至4270億美元,在世界服務進口中的占比由6.3%提高至7.7%,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服務進口大國。
值得注意的是,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成為發展的新動能。數據顯示,十年間,中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年均增速達到9.3%,占比提高了10.3%。其中,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金融服務分別增長5.8倍、3.2倍、2.1倍和1.6倍。離岸服務外包規模增長2.9倍,服務外包產業累計吸納就業1127萬人。
服務貿易快速增長的背后,離不開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部門出臺多項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搭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載體和平臺等舉措,以及積極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努力。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首次全面系統地提出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并對加快發展服務貿易作出全面部署。2017年,商務部等13個部門印發《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立足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內外聯動、開放發展的服務貿易新格局。
2021年,商務部等24部門印發《“十四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首次將“數字貿易”列入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作為商務領域重點專項規劃之一,《規劃》明確了服務貿易“十四五”時期發展的目標,并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了展望,提出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數字化進程、優化行業結構、完善區域布局、壯大市場主體、深化對外合作六項重點任務。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北京、天津、上海等28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北京、南京、長沙等37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形成了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慶“1+4”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示范試點格局;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總數達112家,覆蓋文化、中醫藥、數字服務、人力資源、地理信息、知識產權和語言服務7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