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服務貿易年均增長6.1%,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增長33%。“一帶一路”為中國服務貿易增長貢獻重要力量。
9月3日,第五屆“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合作論壇開幕。論壇以“數智雙循環‘一帶一路’服務貿易新動能”為主題,包括開幕式、主旨演講、成果發布、高端對話等環節,旨在圍繞“驅動服務貿易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進行深入研討。
服務貿易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服務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當前,全球服務貿易在疫情沖擊下曲折發展,并展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慎峰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服務業持續擴大開放和中國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建議從三個方面著力更好促進“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合作發展:一是不斷創新服務貿易促進方式,推動數字技術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二是深化在服務貿易重點領域的合作,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運輸物流、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三是加強服務貿易政策規則對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研究制定貿易投資便利、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標準規則制度,強化軟聯通。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會長、中科院院士周成虎談到,為促進“一帶一路”服務貿易發展,一要緊抓“一帶一路”為服務貿易帶來的發展潛力和廣闊市場,發揮服務貿易對世界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引擎作用;二要促進溝通交流、精準發力,找準服務貿易大發展的戰略突破口,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發展的潮流和滿足中國服務業乃至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的必然要求;三要釋放數字經濟紅利,推動服務貿易積極穩妥持續發展,構建高水平開放的數字經濟市場。
“近年來,‘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合作成果豐碩,顯示出強大活力。”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二級巡視員朱光耀認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服務貿易發展既面臨國際局勢變化和疫情沖擊挑戰,也面臨數字經濟加速成長的機遇,顯示出較強韌性。本屆論壇主題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有望為“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國際合作探索新方法,開辟新途徑。
疫情促使數字貿易逆勢發展,成為全球以及“一帶一路”服務貿易發展新引擎。全國人大常委、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江小涓表示,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呈現加劇趨勢,疫情更是重創全球經濟,然而率先走出疫情影響的國際貿易是全球經濟復蘇的有力引擎。在她看來,對中國而言,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其對增加高水平就業、推動貿易結構向低碳轉變,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愿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影響。中國的產業基礎、市場規模和企業競爭力都為服務貿易特別是數字服務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數字生產者服務尤其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
世界貿易組織前副總干事、商務部原副部長易小準表示,當前我國制造業正呈現出趨向服務貿易的發展形勢,但國際服務貿易壁壘高筑,建議中國積極參加全球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推動WTO盡早達成投資便利化協議和電子商務協議,認真落實RCEP,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納入更多服務貿易的內容,并從國家層面順應當前制造業服務化、服務貿易數字化的大趨勢,出臺更多政策舉措,把中國牢牢地嵌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
斯里蘭卡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尤格納丹表示,中國擁有先進的技術,能夠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與全球合作伙伴攜手,共同開拓、共同維持、共同引領全球數字經濟,打造一個共享的數字經濟世界。他談到,全球各國尤其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來進一步推動生產力,實現經濟普惠和包容。為了充分發揮服務貿易的作用,斯里蘭卡必須最大化地利用好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賦能未來經濟發展。“對于中國的數字公司來講,在斯里蘭卡進行投資有很多的機會,不僅可以服務于斯里蘭卡的客戶和市場,同時還可以輻射南亞以及其他地區大的市場。”他指出。
創新模式帶來新機遇
原商務部世貿司司長、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專家洪曉東認為,數字技術驅動增長,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方面,數字貿易技術隨著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全球可數字化的交付服務比重越來越高,達60%以上。中國這幾年也很明顯,例如電信、軟件計算機、信息服務,文化旅游,特別是游戲服務,出口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跨境電商發展當中是先行者和領軍者,網絡零售市場、網絡人數,還有電子支付規模都是全球第一。中國領先全球的這些創新模式,必然為“一帶一路”跨境貿易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曉紅也認為,數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的數字技術發展,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都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數字技術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過去看到的跨境電商更多都是在消費品領域,但是現在B2B發展得非常快,大量的裝備、機械設備,礦石、原材料等等,都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貿易。“可以看到中國網絡安全還有人工智能是以200%—300%的高位數增長,這可以看出全球數字技術對于服務貿易的拉動,未來數字服務貿易一定是服務貿易增長的重要引擎。”王曉紅說。
王曉紅特別強調要抓住東盟市場,再加上RCEP的落地,“我們和東盟大市場合作就能夠保持數字貿易的規則連通。”她說。
中國絲路集團董事長閆立金表示,由于新的技術推動,使得原來的國際規則、秩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由于數字技術發展,世界各個方面都需要新的規則,特別是在國際貿易、跨境貿易領域呼喚自由、公正、誠信的新的規則、秩序甚至是體系。他指出:“2019年我們中國絲路集團與聯合國貿發會簽訂合作協議,打造基于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全球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及在線爭議解決的系統和平臺,它的主旨就是推動或者是改善整個國際貿易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數字化基礎設施。重點是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同時推進跨境貿易、跨境電商發展。”
據閆立金介紹,隨著這幾年技術發展,特別是疫情之下,數字技術已經成為跨境貿易最重要的競爭手段和競爭平臺,而且它的比例越來越大,已經接近全球貿易的50%。例如廣西和東盟一起打造“兩通道兩平臺”,主要圍繞中國和東盟之間建立更高版本數字化貿易平臺等。另外,在新疆的幾個重要口岸,如阿拉善口、霍爾果斯等,搭建了快速的數字物流和通關通道,使新疆的跨境電商從全國的排名靠后,邁升至前五名。
普華永道全球跨境服務中國主管合伙人黃耀和認為,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全球貿易生態環境:第一,產品本身屬性改變,尤其是一些以內容為主的產品,從產品本身變成數據。第二,生態環境里面產品交付模式改變了,以前都是通過生產、運輸等等,現在通過電子手段,數字化手段可以將產品交付。第三,參與的主體變了,以前在傳統生產環境里,有生產商、運輸商等很多不同的環節,因為數字技術出現,參與方改變了。
發布研究成果
論壇期間,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分別發布了《數字文化貿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和《2022中國服務貿易行業研究報告》兩項成果。
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介紹,我國數字文化產業面臨的市場規模巨大:截至去年年底,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過4億人,網絡游戲規模超過5億人,網絡音樂用戶規模超過6億人,網絡新聞用戶7億人,網絡視頻用戶規模超過9億人。“數字文化產業對于數字經濟以及數字文化貿易的帶動作用也非常明顯,它改變了傳統的文化貿易發展路徑,也帶動了傳統文化產業升級,從而為‘一帶一路’數字文化貿易發展帶來非常積極的作用。”趙萍說
《數字文化貿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為企業提供了具體建議:第一,優化“走出去”模式,兼顧借船出海、造船出海兩種模式。第二,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將數字技術應用到相關的貿易各個環節。第三,要打造數字文化精品,特別是結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第四,要注重跨領域合作創新,尤其是滿足Z世代的需求。第五,雖然數字文化貿易是跨境貿易,但是很多“走出去”企業的經驗表明,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數字文化產品都要充分利用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更好地研發新的產品,打磨好商業模式,成功“走出去”的概率才會更大。
“促進服務貿易特別是數字服務貿易國際合作,要在數字服務貿易的相應國際規則制定,全球數字經濟和數字服務貿易治理體系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未來我們整個數字服務貿易乃至服務貿易發展,占領全球制高點重要所在。”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高宇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