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中國貿促會舉行了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國際商會秘書長孫曉在發布會上發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外資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穩外資相關工作,推動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中國貿促會通過服務外資企業工作專班、問卷調查、舉辦外資企業座談會等方式,積極開展外資營商環境季度調研。第三季度調研共收到400余家外資企業問卷反饋,結合服務外資企業工作專班工作、外資企業座談會及專家訪談意見,編寫了《報告》。《報告》對我國第三季度外資企業營商環境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客觀詳實地反映了外資企業對我國營商環境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滿意度,企業在華經營現狀與趨勢,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訴求,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調研顯示,外資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對中國營商環境和宏觀經濟政策總體評價良好。
從外資營商環境滿意度評價看,外資企業對獲取經營場所、市場準入和納稅評價較高。90.85%的外資企業對獲取經營場所評價“較滿意”以上,89.94%對市場準入評價“較滿意”以上,88.72%對納稅評價“較滿意”以上。市場準入、促進市場競爭、獲取經營場所和獲取金融服務滿意度評價分別比第二季度增加1.99、1.84、1.52、和1.43個百分點。
從宏觀經濟政策評價看,外資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市場。87.80%的外資企業對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87.50%的外資企業對《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實施情況評價“較滿意”以上,87.20%的外資企業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減稅降費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 86.59%的外資企業對重大外資項目落地“綠色通道”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86.28%的外資企業對穩投資促消費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85.67%的外資企業對抗疫助企紓困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84.76%的外資企業對優化外國人赴華簽證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84.45%的外資企業對穩健的貨幣信貸政策評價“較滿意”以上。
從在華經營現狀與趨勢評價看,中國市場對外資依然保持較強吸引力,國內社會環境穩定、經濟潛力巨大、市場空間廣闊、產業配套完整、政策優惠持續,讓全球諸多主要投資機構紛紛對中國投下“信任票”,近八成外資企業維持了現有生產業務規模,吸引外資規模持續增長,超5%的外資企業表示已在華增資,“中國是企業戰略重點”是在華增資主因,長三角和珠三角是主要投資區域。
調研顯示外資企業有五方面主要建議:一是健全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政策;二是提升政策制定科學性完備性;三是持續打造高效能服務型政府;四是全面加大涉外商標保護力度;五是妥善解決工業企業限電問題。
貿促會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10月5日,由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牽頭制定的ISO/TS 42502《共享經濟—數字平臺資源供給者審核指南》國際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該標準是全球范圍內第2個、中國第1個正式發布的共享經濟國際標準,標志著中國躍升進入共享經濟國際標準化的第一梯隊。該項國際標準是我國組織奧地利、英國、馬來西亞、日本、韓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十余個國家的專家歷經3年共同研制,經過多輪意見征詢和7次工作組討論,對數字平臺資源供給者入駐、維護和退出環節所應遵循的準則進行明確,內容涵蓋審核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安全和隱私保護等。該項標準的發布實施有助于共享經濟平臺更好地履行平臺審核義務,為平臺創造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2022國際海洋經濟與海商事服務論壇即將舉辦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貿促會、寧波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22國際海洋經濟與海商事服務論壇擬于11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寧波舉辦,中外政府機構、國際組織、駐中國使領館、世界500強企業、行業組織和法律界、工商界專家等將參加論壇。
國際海洋經濟與海商事服務論壇旨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展現海洋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海洋經濟發展成就,服務于提升中國作為全球海洋經濟大國參與全球治理話語權與影響力,推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幫助中外企業拓展國際海洋經濟領域經貿合作。
本屆論壇以“共商經略海洋、共創藍色未來”為主題,聚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原則背景下海洋經濟綠色轉型升級新格局,探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新路徑,抓住全球海洋經濟發展合作新機遇,以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海洋運輸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凝聚全球海洋經濟活動低碳綠色發展的行業共識,推動中外企業在加快構建綠色高效國際交通運輸體系領域達成深度合作,助力全球經濟復蘇走穩走實。
全球經貿摩擦指數7月月度報告發布
為幫助我國企業有效應對經貿摩擦,提供風險預警和決策支持,中國貿促會對20個國家(地區)的經貿措施進行了系統跟蹤,定期發布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
從全球經貿摩擦指數來看,2022年7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為89,處于中高位,相比2022年6月下降184個點,相比上年同期上升50個點,是2022年前7個月中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最低的月份,也是唯一一個未處高位的月份,表明全球經貿摩擦沖突略有緩和,但同比仍實現較大增幅。
分國家(地區)來看,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和日本是引發全球經貿摩擦沖突的主要國家。2022年7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處于高位的有5個國家,依次是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和日本。與上年同期相比,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俄羅斯均保持高位,日本從低位(20)升至高位(147)。此外,墨西哥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從0升至中位(61),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和中國保持中低位,加拿大由中位(70)降至中低位(36),歐盟由高位(327)降至中低位(32),印度和土耳其均由高位(541和103)降至低位(18和17)。從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排名來看,2022年7月,中國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為26,排在第12位,較上年同期上升2個位次,較上月上升3個位次。
從分項措施來看,2022年7月,技術性貿易措施指數在五類措施指數中居首位,隨后依次是其他限制性措施指數、進出口限制措施指數、進出口關稅措施指數和貿易救濟措施指數。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指數和其他限制性措施指數處于高位,進出口限制措施指數處于中高位,進出口關稅措施指數處于中低位,貿易救濟措施指數處于低位。與上年同期相比,技術性貿易措施指數從中位(60)升至高位(169),其他限制性措施指數保持高位,進出口限制措施指數從低位(1)升至中高位(80),進出口關稅措施指數從低位(8)升至中低位(31),貿易救濟措施指數保持低位。
從措施涉及領域來看,2022年7月,20個國家(地區)發布的措施主要涉及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精密儀器及設備以及谷物、乳品和蛋品、食用蔬菜水果、咖啡和茶等農食產品。
第五屆進博會配套活動
新發展格局下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貿易便利化高峰論壇:由海關總署和中國貿促會共同主辦,將于2022年11月6日上午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論壇將邀請國內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大型進出口服務貿易類企業代表、重點第三方服務平臺代表和學術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會,分別從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標準、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接軌,推動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優化升級等角度開展研討,為暢通“雙循環”貢獻各方智慧。
2022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論壇: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期間提出的“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中國貿促會擬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主辦第五屆進博會配套活動2022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論壇。論壇擬于11月6日下午15:00-17:30在上海舉行,由中國國際商會、“可持續市場倡議”中國理事會、世界資源研究所承辦,中國國際商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支持。
論壇擬依托“可持續市場倡議”中國理事會、中國國際商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平臺,分享優秀低碳發展案例,以引導中國工商界積極參與共建雙碳目標。“可持續市場倡議”由英國時任王儲、現任國王查爾斯三世提出,旨在凝聚工商界力量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全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市場倡議”中國理事會于2022年8月22日在習近平主席的關心和支持下正式成立,成為中國工商界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的重要合作平臺。
論壇邀請工商界領袖、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商協會、企業代表等,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助力低碳發展”主題展開深入討論,表示中國工商界正積極參與綠色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中,提升“雙碳”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國內的認知與影響。
論壇擬緊扣氣候變化時代主題,設置成果展示環節。中國國際商會將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普華永道中國聯合預發布《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調研報告——低碳轉型:氣候治理與戰略》報告。報告將總結低碳轉型過程中的痛點與良好實踐,聚焦中國私營部門的低碳轉型情況,為中國企業發展轉型所需的管理技能提供建議指導,從而支持在華企業加快低碳轉型,在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中發揮更大作用。
論壇上,中國國際商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擬與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食物系統可持續轉型助力應對氣候變化倡議”。食物和土地利用系統可持續轉型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提出“通往2050年生物多樣性愿景”的關鍵性路徑之一,對《巴黎協定》、“雙碳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也是增進糧食安全、包容發展等議題的核心內容。本倡議將聯合企業、學術研究機構等組織,共同整合各相關利益方開發的專業技術工具,舉辦研討會和交流活動,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案例與經驗,為企業和相關利益方開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碳達峰碳中和領域能力建設,加速負責任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論壇擬作為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系列邊會活動之一,遠程連線COP27會議現場,對外宣傳中國工商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行動。會議規模約1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