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29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舉行第132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第5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優化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調整954項進口商品關稅……今年以來,我國加大市場開放力度,持續擴大全球優質產品的進口。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口14.91萬億元,增長5.2%,其中,10月我國進口1.48萬億元,增長6.8%。
受訪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貿易強國建設向縱深推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增強,主動擴大進口、釋放內需潛力,搶抓進口大國發展先機。中國已連續13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國,是21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6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占世界進口比重達10.6%。
創新進口促進平臺
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在全國增設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上海淮海新天地進口貿易功能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兩江新區、廣東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等29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截至目前,進口示范區已達43個。
“此次增設的示范區,集合了貿易促進、創新、示范三大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陳超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有利于我國把握發展主動權,新增示范區覆蓋“東西南北中”“海陸空”,注重區域的協同發展、產業的轉型發展,進一步吸引人才、技術和服務,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充分激發中國市場潛力,將為世界創造更多需求,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在此次新增之前,我國確定了14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在此前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這些示范區積極開展政策創新,有效促進了進口貿易與產業、消費的深度融合,也形成了各自優勢、各自特色。如廣州南沙區聚焦酒類、奶粉、保健品等產業,已經形成了6個百億級進口平臺。
浙江省義烏市2020年入選進口示范區。陳超表示,通過貿易促進和創新,義烏立足建設成為全球商品進入中國最便捷、最低成本的第一門戶,持續推動進口平臺、通道、制度、服務創新。對中小企業而言,可以享受到“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示范區政策疊加紅利有利于整合資源,更好地對接全球品牌、企業、產品,解決單個小企業不能辦的事。例如,義烏以“義新歐+海外倉”模式,打造海外倉品牌核心競爭力,開展精準進口招商,成為海外中小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一門戶,全球中小企業拓展進口、出口、轉口業務的首選平臺。2021年,義烏進口額達到243.9億元,同比增長95.3%,比2012年的22.8億元增長近10倍。
持續擴大市場開放
今年1月1日起,我國對954項進口商品實行進口暫定稅率,同時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柬埔寨自貿協定實施協定第一年降稅。7月1日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減讓表修正案》附表所列信息技術產品最惠國稅率實施第七步降稅。
相關專家表示,今年關稅調整呈現出關稅優惠力度更大和協定稅率降幅更大兩個特點。持續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進一步加大進口商品稅率的優惠力度,有利于維護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還有利于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主動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也符合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和更好地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的需要。
在擴大進口方面,我國不僅降低進口關稅,還優化進口商品結構。自3月1日起,我國優化調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增加滑雪用具、家用洗碟機、視頻游戲設備、高爾夫球用具、番茄汁等29項近年來消費需求旺盛的商品。“這有利于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更好滿足消費者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利于促進各國共享中國市場機遇。”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說。
此外,擴大進口也要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展會的功能,通過這些展會連接全球、買賣全球、服務全球,推動更多國家的優質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陳超表示,面對全球范圍經濟衰退可能導致的外需下滑、持續通脹和匯率波動等壓力,進博會向世界釋放了更多“中國機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表示,細究這5屆進博會的產品目錄,不難發現,不但中國產品需求的數量越來越多,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產品需求的質量越來越高。5屆進博會,不僅是中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五連跳”,也是中國企業從被動到主動的“五連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