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米課圈有朋友問了我這么一個問題:
“新進入一個行業,往往都是要交學費的。
新人在進入一個新行業的前兩三年的時間里,又該如何快速學習,試錯,摸索和解決這其中的問題?
對于現在正準備進入到一個新行業的外貿人,有什么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其實呢,每個行業的水都很深,不是外界看起來那么簡單的。
所以經歷,試錯,再經歷,再試錯,一次次錘煉和蛻變后,然后才有資格跟這個領域的高手去競爭。
在這其中,時間也好,金錢也好,都是需要損耗的成本,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學費”。這就好比學英文,廣義的學費,不僅是你付了培訓班或者教材的錢,還包括你為之付出的時間和心血。比如學習而停止的聊天逛街打游戲看電影的時間,這些機會成本和實際成本加起來,就構成了廣義上的學費。
那這里面有沒有捷徑呢?其實也是有一些的,就是盡可能用相對少的資金,去換取別人的經驗和資源。
這就跟汪晟在公開課里提到的是一個道理:很多時候,你無需從0開始,你可以從0.3,可以從0.5開始, 這是游戲規則允許的。我這個人呢,你說我勤奮,也的確如此,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是我也明白,每個領域,都有無數高手和大牛,我如何爭取機會?所以我也會找一些捷徑,找一些偷懶的方式。舉個例子,很多年前,我曾經剛接觸小家電,根本是十竅里通了九竅,就剩一竅不通。但是我如何上手呢?我所在的是貿易公司,沒在工廠工作,也不太可能去了解生產和相關技術問題,產品和行業都不太懂。我的做法就是,通過ICE手法來營造客戶對我的專業度的認可,營造好的第一印象。
01
多方試探
深入調研
第一個:investigation, 調查調研。
就是對于自己的產品,盡可能用好搜索引擎,掌握更多的資料和信息。比如一下這些信息你就要知道:其他小伙伴吐槽的問題是哪些?客戶索賠或者造成麻煩的問題有哪些?哪些關鍵詞是客戶特別喜歡搜索的?
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從從客戶的詢盤中,尋找只言片語的信息。比如,某個歐洲客戶的詢盤,要我報價,詢問產品是否有CE和RoHS,我馬上就要去搜索,去了解CE和RoHS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比如,某個加拿大客戶的詢盤,詢問產品是否有ETL認證?我又要去做功課,了解ETL又是什么?跟過去某個美國客戶問的UL有什么區別?這些東西,是不可以簡單詢問工廠的,因為工廠大多數也是半吊子,什么都不懂,還是需要自己去做功課的。
我的做法是,先盡可能網上搜索資料,請注意,盡量搜索英文的,因為需要找到這些認證方面相關的權威內容。中文搜索,各種人云亦云,甚至很多人說的都是錯的,只會誤導你。然后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從第三方機構去套信息。
舉個例子,有個德國客戶詢價我這里的一臺加濕器,但是我這邊的信息不是太多,但是我過去已經接到過很多歐洲客戶的詢盤,大致心里有底,這時候,就要啟動套信息的事情了。我可以聯系Intertek上海公司,告訴對方,我是上海的一家貿易公司,現在有一個德國老客戶委托我們做一個加濕器的采購項目,大約是300萬人民幣的訂單。客戶非常重視這次合作,我會關于圖片和產品的結構信息發詳細的郵件給你們。
所以還希望你們這邊可以幫我把把關,這個產品需要做哪些測試和認證?哪些是強制性的?哪些是低風險的?
一天內,或許我就能得到Intertek關于這個產品詳細的信息:物理部分需要做哪些測試,指令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報價是多少;化學部分,又要檢測Cd,PAHS, Phthalates, Cr6, Lead等等,原因是什么,這些測試報價又是多少。然后具體的認證部分,德國這邊CE是可以根據具體的測試報告結果,做自我聲明,有測試報告的話,問題不大; REACH是針對于SVHC list里高危化學物質的申報,可以做整合報告; ROHS是關于限制電子電器產品中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所以需要檢測Cd這些,但需要加測多溴聯苯和多溴二苯醚。還有GS,雖然在德國不是強制性,但是在電器方面,這是加分項,對消費者而言,帶有GS認證的,都是高品質。只是這塊費用很貴,每年的年費,大約9萬塊。
把這些資料總結之后,我對這個產品心里就有了數,知道如何在測試認證部分跟客戶探討,從而全方位展示我的專業。當然,這還是不夠的,我需要多比較幾家,比如SGS、比如BV,然后兩三家比較綜合一下 。在產品的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多家詢價,然后用一家掌握的資料,去跟另一家談判,然后有意無意展示自己懂行。然后反復這個動作,直到掌握產品的更多細節,掌握更多技術特點,掌握更多價格相關因素。這就是反反復復的investigation,就是調研。
我對于調研的理解,是不斷深入,多方試探,多方比較和溝通中獲得的。千萬不要搜索一下百度,隨便問個問題,或者隨便看看別人對于這個行業的評價就行了,這是遠遠不夠的。當別人都知道的東西,都能寫出來的東西,你只是copy,你又有什么價值?是無法脫穎而出,更別提彎道超車了。這是個很大的范疇,希望大家好好思考。
02
了解真實狀況
請教強者
第二個C:就是contacting, 聯系溝通。
既然前期的調研工作已經準備好了,那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聯系客戶。因為只有聯系客戶,具體溝通,才能知道,還有哪些問題,還有哪些麻煩,客戶究竟在意什么?客戶究竟糾結什么?客戶不回復,有可能是哪幾種原因?應該如何試探?如何做預案?都是一步一步,一環一環的。
只有溝通了,去試探和了解客戶的真實情況,才能避免拍腦袋決策。這也是很多業務員最大的硬傷。比如一個詢盤,兩三句話,很簡單,業務員一封郵件過去,沒回復。第二封郵件過去,還是沒回復。然后“前輩”就這個業務員說:“這個客戶沒有誠意的,詢盤都沒有針對性,沒有價值的,這是垃圾客戶。”
久而久之,很多入行的朋友,就會跟身邊這一大群庸人變得一模一樣,就會沉到淤泥里,變成其中的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然后呢,業務做得不好,就跟“前輩們”一起抱怨:是大環境不好啊,是外貿紅利期過了,是競爭對手太多,是客戶越來越狡猾,生意難做.....
真的是這樣么?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有人做得風生水起,都有人賺大錢,別人的奧秘是什么?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但是學習的第一步,就是investigation, 調研。學習的第二步,就是contacting, 從溝通中反問自己,從溝通中找尋蛛絲馬跡。你不去了解外界,不去接觸客戶,不去接觸強者,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自己究竟弱在哪里。
這個contacting,不僅是對于客戶的溝通,也是對于強者的溝通。不要總是跟同事們去討論問題,去指點江山,沒用的。他們之所以是你同事,就因為大家是同一層次同一水平,差距不至于太大,所以你能學到多少東西?能給你帶來什么?所以真正意義上的contacting,是需要不斷請教高人:比如你的老板,比如你的客戶,比如你供應商里面做得特別好的那些人。別人能有一席之地,別人能成功,自然有內在的原因,避免用有色眼鏡看人。老板能賺大錢,你就覺得他運氣好,做外貿早,積累了一些老客戶,有那么簡單么?如今信息多透明,老客戶為什么不跑?老客戶難道不知道,有很多便宜的供應商?別說什么暗傭,說難聽點,你老板能給錢,別人也能給,為什么客戶對你老板還是相對忠誠呢?這些東西,不能看表面,要挖掘內在原因,從而學習別人真正的優勢。
03
憑事實說話
提升軟實力
第三個E:evidence, 證據。
所有的東西,都要秉承“眼見未必為實,耳聽更加是虛”的道理,沒有證據的支撐,都屬于信口開河。
我們跟客戶打交道,跟同行打交道,跟供應商打交道,不要被別人的談判技巧和談判策略嚇唬住,要抽絲剝繭去分析你真正掌握的資料。客戶嚇唬你,同行比你便宜30%,結果你東算西算,降價30%,那肯定虧本啊!無論如何,最多只能降25%,不賺不賠,先做下一單再說。但是你怎么知道,這不是別人的策略呢?你是有調查過?還是客戶把別家的報價單轉發給你了?還是你到處套價格,真的發現有同行報價低30%?當你手中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的時候,你要對于對方所說的,打一個問號。有了疑問,然后去積極求證,多方試探。而不是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
同樣,對客戶而言,證據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東西。你說,我們的品質很好,證據呢?你說,我們的價格不錯,證據呢?你說,我們的交期穩定,證據呢?
空口白話沒有說服力,evidence是贏得客戶信任,拉開同行差距的關鍵。
品質很好,那就提供相應的測試報告,你們對于品質的分析和理解,或是其他客戶對于品質肯定的郵件,截圖后打黑關鍵信息,給客戶參考。價格不錯,那就提供價格構成的breakdown list,來證明價格沒有什么水分;提供產品海外網站零售價和參考價格,反推FOB,來證明采購我們產品,利潤空間很好;還可以提供跟其他老客戶簽訂的合同,打黑客戶信息和其他關鍵信息,給客戶參考。交期穩定,那就做一個ppt,詳細分析你們如何做好內部的品質管理和生產管理。從原材料階段,到具體生產,到配件組裝,到外協供應商的配合,到內部驗貨,到出貨安排等等,一整套流程,做成presentation; 同時做好orders follow-up chart給客戶看到,我們給其他客戶,都是這么做的。每周更新產品進展,等于讓你有一雙眼睛在工廠,時刻掌握訂單的最新進程。哪怕要延期,提早半個月就知道了,大家就可以研究做預案,看如何應對和處理,不至于束手無策。這些東西構成的ICE手法,具體執行到外貿工作中,才是自己的專業化和差異化所在,也構成你了所謂的軟實力。
有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些,不就是mail group的重要組成部分么?是的,所以mail group也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在實際工作中,量化和科學化工作后,專業化展示的一種必然。也就是既然按照這套思路來走,就一定是上了這條賊船,下不來了。也許有朋友會覺得,哎呀,毅冰的內容都簡單啊,一點都不神秘,沒有任何超級武器,也沒有妙招,不稀奇。對的,完全正確,但簡單的東西,你能做到和別人不同的時候,就變得不簡單了。米其林大廚做的一盤豆腐,大概率下,比你自己做的,更好看也更好吃。簡單的食材,在高手的手里,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所以你要考慮的是,你是不是那個化腐朽為神奇的人?
如果你手里拿著一副不太好的牌,你如何盡可能的把它打好?
對于進入到新行業的外貿人,我想說的是,思維和能力,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產品的不同,可以通過快速的學習和試錯,去減少和節約自己的時間。如果能從0.5開始,就不要從0開始。
借力,借勢,才是我們需要做的。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但是捫心自問,如果我當年入行的時候,有人能給我系統化的培訓,我是愿意買單的,因為節約下來的時間,能年少成名,能有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