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資源。加快品牌建設、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是建設強大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路徑。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層次分明、優勢互補、影響力創新力顯著增強的品牌體系,中國品牌世界共享取得明顯實效;到2035年,形成一批質量卓越、優勢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中國品牌綜合實力進入品牌強國前列。
跨入新時代
中國品牌建設再進一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加強對品牌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品牌的培育、創建、提升、推廣。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2022年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中國入圍企業84家,比2017年增加27家,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建筑工程、金融、互聯網、電子商務等領域涌現出眾多全球知名品牌。
在中國,繭絲綢產業一頭連著鄉村振興,一頭連著對外貿易。從B端走向C端,品牌是必不可少的橋梁。
把品牌價值作為衡量創新成效的重要標準,江蘇蘇豪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繭絲綢特色小鎮”富安鎮積極合作。“通過多年持續的科技研發投入,堅持將創新驅動作為培育品牌的持續動力,我們不僅大幅改造提升繭絲綢這一傳統產業,也為打造地域名片和實現國有品牌資產保值增值開辟了新路徑。”江蘇蘇豪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責任人張培根對國際商報記者說。
據了解,該公司旗下“富安(FUAN)”牌桑蠶生絲先后榮獲“江蘇名牌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產品遠銷國內外,進一步鞏固了企業在繭絲綢行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實現了繭絲綢產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這是企業和地方品牌融合共建的一個范本,也是中國品牌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雖然中國品牌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供給質量水平還不夠高,特別是優質、高端類品牌產品和服務仍然不足。培育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品牌不僅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激發消費潛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張培根表示,蘇豪股份將繼續踐行做強做優做大繭絲綢產業的使命,通過強化和發揮“蘇豪”品牌的行業引領帶動作用,著力培育和打造更多優質系列品牌,將品牌發展與科技興農整體考慮,全面提升繭絲綢產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更多中國繭絲綢產品實現“產品向品牌”的轉變,走向世界、享譽世界。
面向新目標
中國品牌提升全面發力
為高質量推進品牌建設工作,《意見》從產業、區域、企業三個層次明確了品牌培育的方向路徑,提出要打造提升農業品牌,壯大升級工業品牌,做強做精服務業品牌。
相對于工業品牌,目前中國農業品牌的數量較少,品牌力較弱。比如在山東曹縣,蘆筍種植面積達10萬余畝,是國內最大的蘆筍種植基地。近年來,曹縣的農產品觸網銷售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品牌弱、網絡零售額低等問題。
“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建立區域公用品牌是農業品牌化的有力抓手。”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主任張龍飛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為此,曹縣加快打造“曹獻優品”區域公用品牌,2021年12月舉辦了第一批“曹獻優品”企業集中授權活動,首批24家企業獲得授權,助力曹縣農特產企業及產品走上品牌化、標準化的軌道,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今年6月,第二批20家企業也已完成授權。
目前,全縣規模以上農業企業30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0多家,“三品一標”達到212個,“一村一品”達到359個,越來越多的鄉間好貨正通過“曹獻優品”廣為人知。
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楊向陽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業品牌成為帶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的“助推劑”,農業品牌還應在品質化和差異化上下功夫,要做到三個重視,即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推廣,提高品牌科技含量與附加值;重視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與培養,定制化培養專業化高層次人才;重視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與產權保護,加強對農業品牌培育的政府公共財政與配套服務投入力度,完善農業品牌的法律法規體系,降低農業品牌維權成本。
此外,楊向陽表示,《意見》還明確“做強做精服務業品牌”,這對服務業企業發展至少提出了兩方面要求:一是品質有保障,能夠嚴格執行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甚至是創新并引領和制定標準,不斷提升品牌口碑;二是品牌有內涵,強化消費者主觀價值認同與文化認同,穩定消費人群并使之不斷擴大。
“剛剛閉幕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將加速推進服務業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在線上線下市場聯動與國內國際市場融合的新形勢下,倒逼服務業企業做強做精品牌,由此實現服務業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楊向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