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元首在近日舉行視頻會晤之時,一場連接美國華盛頓、紐約及中國內地的“中美跨境電商云洽會”也正在進行中。這次會議圍繞新形勢下中美跨境電商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展開研討,旨在推動中美雙邊投資貿易和經貿關系的發展。
“今年前7個月,美國對華出口增長幾乎是同期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出口增長的兩倍。對中國的出口惠及美國多個產業,支持了美國近100萬個工作崗位。”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區會長馬修·馬古利斯(Matthew Margulies)認為,中美雙邊貿易和投資關系應進一步深化,美國商界支持中國為加入RCEP和CPTPP而進行的國內經濟改革,這將使所有中美企業獲益。
“我們正處于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已被廣泛運用于商務行業,電子商務特別是跨境電商的發展生機蓬勃。美國和中國分別居全球數字經濟規模的前兩位,都將數字經濟的發展視為重大戰略機遇。”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朱洪在致辭時表示,中美跨境電商處在中美數字合作前沿,聯通兩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我國跨境電商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購貨商及消費者的青睞,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B2C 跨國交易市場。另一方面,跨境電商也遭遇走出國門競爭激烈、壁壘增多等挑戰。但在數字經濟時代大環境下,其仍處于戰略機遇期。”
“中國跨境電商發展對全球跨境電商市場、對中美跨境貿易投資也起到了催化劑和巨大拉動作用。”中國貿促會駐美國代表處總代表趙振格結合近期調研體會說,許多企業紛紛在美國各地建設海外倉,海外倉業務生意火爆、供不應求。
但與此同時,跨境電商企業在海外發展也遇到一些瓶頸和痛點。有些跨境電商商家因為涉嫌刷單、刷評等行為違反平臺規則,遭到跨境電商平臺強制下架,被投訴、被控侵權及賬號被封禁等現象也不斷增加。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彈影響,國際海運價格節節攀升,許多企業面臨訂單積壓、利潤擠壓等風險和難題。趙振格結合貿促會協助調解處理的一些糾紛案例和相關企業遇到的貿易摩擦問題,提醒跨境電商企業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風險:
一是貨款結算與合同履約風險。此類風險表現為終端消費者無法按時結清貨款造成合同違約、進口方信用不良、銀行出具信用證有瑕疵等。因此,建議出口企業要加強對進口方的資信調查,可以要求進口方提供銀行保函、或者繳納押金、預付部分定金。建議有實力的出口企業積極建設自己的海外倉,或者選擇與信譽良好、有終端用戶銷售渠道的“海外倉”經營企業合作。
二是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建議相關企業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規范自律,在出現確實存在侵權行為的情況下,應及時下架侵權商品,通過協商取得專利、商標或版權使用許可等方式與指控方進行和解,建立發展自主品牌。
三是產品質量風險。這體現為產品出口后被投訴發生安全事故或產品質量不達標,可能導致企業面臨產品停止銷售、召回、行政處罰的風險。建議企業展開前端調查,核實相關投訴或索賠的事實依據、訴求和事件所處階段,并在企業內部排查產品相關情況,客觀評估涉案產品存在的質量或合規問題,結合對外簽署的合同和已購買保險的情況預判整體風險,并適時增購產品責任險。
四是平臺合規風險。這可能導致警告、罰款、產品扣押、禁售、封號等多方面處罰。建議企業充分了解平臺準入規則并積極進行合規自查,建立合規體系。如合法權益受到平臺或其他方侵害,應通過合法途徑,采用聘請法律專家、求助行業協會和專業組織等方式維護自身權益。
五是政治環境變化風險。伴隨著經貿摩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問題,國際政治環境存在不穩定因素。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繼續受到消費者和市場需求激增、勞動力短缺、港口設施老化、通關效率低、貨船堵塞和集裝箱滯留、貨物延誤和擠壓等問題沖擊,造成運輸成本增加和違約風險。建議企業關注相關國家和地區政治、政策環境變化等風險因素,及時做出應變調整。
“推動中美跨境電商發展需要積極作為。”朱洪為中美跨境電商健康有序發展提出以下幾個建議:首先,要為跨境電商發展持續營造良好產業環境和營商環境。其次,要繼續推進國際電子商務合作,推廣促進跨境電商合作的有效做法,在產品競爭力、供應鏈等方面幫助企業。再次,要加強企業能力建設,特別是合法合規建設,應對美國復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環境。最后,要搭建更多更好平臺,為中美跨境電商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次會議由中國建設銀行紐約分行、浙江省分行和中國貿促會駐美國代表處共同舉辦,相關組織機構及百家企業近2000人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