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作為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外貿新業態,是疫情之下穩住外貿基本盤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92萬億元,同比增長18.6%。其中出口1.39萬億元,增長28.3%。2017年以來,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了10倍。今年一季度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達4345億元,其中對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出口分別增長98.5%和92.7%。
“跨境電商正處在創新發展的窗口期。”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各國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拉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快速增長的因素也在發生變化。商務部正會同各地各部門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推動跨境電商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服務水平。
在當前形勢下,如何促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更好助力外貿保穩提質?
跨境電商發展穩中提質
近年來,跨境電商的異軍突起離不開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密集出臺——
去年7月,國務院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今年2月,國務院同意在鄂爾多斯等27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截至目前,全國已分6批設立13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推動跨境電商加快發展提質增效。
與此同時,商務部會同各地方、各部門持續推進制度、管理和服務創新,探索形成了以“六體系兩平臺”為核心的制度框架,量身定制近百項支持政策,促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在政策支持下,跨境電商進口規模從2016年的39.3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170.9億美元,增長3.3倍。海外倉的數量和規模也在持續增長,目前海外倉數量超過2000個,總面積已超過1600萬平方米,其中90%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市場。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超過2000家。
“總體看,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呈現出穩中提質、結構和布局逐步優化的階段性特點。”李興乾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從中央到地方相關促進外貿穩中提質的政策看,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應對外部需求變化和風險挑戰的重要途徑。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發展,印證著中國外貿新基建的不斷完善,積極鼓勵更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發展,支持其開展先行先試,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渠道,拓展多元化的市場空間,有助于穩定外貿提質發展。
聚焦痛點解決共性問題
“各國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拉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快速增長的因素在發生變化。”李興乾說,有的國家和地區滯脹風險上升,國際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商品消費正在轉向服務消費,這要求包括跨境電商在內的各種新業態要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為各國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便利服務。
憑借政策、產業、市場等優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積極探索布局跨境電商海外倉網絡。作為新型外貿基礎設施,海外倉功能不斷完善,在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強。
“當前,一些企業建設海外倉還面臨著本地化用工、跨文化管理、跨境供應鏈管理等問題,以及對當地法律制度等認識不夠等諸多挑戰。”劉向東坦言,“建設海外倉既需要國家繼續加快自貿協定的談判進程,以便提供更自由便利的跨境物流運輸制度保障,也要鼓勵企業抱團出海,共同分擔風險,探索海外倉共享共建發展的新模式,增強抵御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中小企業已成為拉動跨境貿易高質量增長的內生動力。從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看,近5年來,民營中小企業跨境電商進出口量漲幅近10倍,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占比接近40%,且以每年超過兩位數的比率快速增長。
“因此,強化跨境電商市場主體培引尤為重要。”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發起人湯敏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全面梳理優勢產業,深入研究適合發展跨境電商的企業及產品,建立省市級“跨境電商+產業集群”重點企業培育庫和招商名錄庫,分類開展跨境轉型培訓,加大“以產招商”推進力度。同時,大力推進“跨境電商+產業集群”培育工程,依托各地跨境電商企業和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沉淀數據,結合各地產業基礎和優勢,以銷促產,推動“電商+外貿+地方制造”深度融合,打造“一區一產”的“跨境電商+產業集群”格局。
李興乾表示,商務部將聚焦行業痛點,解決跨境電商發展的共性問題。一是從完善支持政策入手,盡快出臺便利跨境電商出口退換貨的政策措施。二是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三是持續加強主體培育,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加快海外倉發展,目前商務部正在牽頭研究具體支持舉措,鼓勵多元主體建設海外倉。五是持續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創新發展,從而推動跨境電商與其他業態聯動互促、融合發展,不斷拓寬貿易渠道,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助力外貿保穩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