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倒計時不足20天,中國正在以更開放的姿態向全球敞開懷抱。
在去年5月宣布舉辦進博會之時,國家商務部部長鐘山就指出,舉辦進博會既可為我國擴大進口提供便利,也為各國開展貿易、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搭建多邊公共平臺。這透露出我國已經從側重出口向進出口并重轉型,未來將更加重視國際貿易平衡。
“保險服務進博會、服務對外貿易有長遠考慮,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由出口大國轉向進口與出口并重之時,保險業要隨機應變、跟上潮流,應對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彰顯保險的功能。”日前,國務院參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太平洋產險服務進博會的保險方案發布會上表示。
瑞士再保險公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8年世界保險業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保費總收入48920億美元,其中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5414.4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11.07%,已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
“但在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支出)和保險深度(保費占GDP的比重)上,中國與美國等發達保險市場相差很遠。2017年美國保險密度為4216美元,保險深度為7.1%,而我國的保險密度為384美元,保險深度為4.57%。有差距意味著保險市場的巨大空間。2018年,借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契機,要爭取實現保險業服務能力更高水平的跨越。”周延禮說。
在現場交流過程中,外貿企業代表表示,在長期適應出口之后,再適應進口比較難,進口保險產品的設計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現在更多企業仍然把保險作為一項成本支出,所以對保費支出非常敏感,如果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能更多滿足企業的多元需求,實際上對企業來說就是一個降低企業成本和風險的工具。
太平洋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貿易保險不應該停留于賣產品和理賠服務,而是基于對傳統貿易鏈、對產業的理解上,幫企業找到痛點,并在關鍵節點利用不同的保險工具,為企業規避風險提供全方位支持。”
周延禮認為,作為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和資金融通機制,保險可以從四個方面支持和服務進博會和企業對外貿易。
其一是為展會籌備和組織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風險保障和服務,助力打造經貿外交平臺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公共產品。
其二是通過保險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助推貿易便利化程度,改善國內營商環境,促進貿易和投資,“把我們的知識產權留下來、傳下去”。
其三是協助企業構建進口貿易全供應鏈的風險防范和保險保障,增強風險抵抗能力,提升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其四是加快產融結合,通過保險創新,支持企業技術引進和產業升級,增強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出保險服務的新路子。
雖然進博會現場活動只有6天,但交易過程300多天,期間有大量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流動”就有不確定性,或者說風險點。太平洋產險為進博會提供了總保額350億元,包括財產保險、責任保險等綜合保險和知識產權保險、網絡安全保險等特殊保險的一攬子保險保障服務,并設立了1億元理賠專項基金。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