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60%。服務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帶動力量,發揮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和“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報告要求,2019年要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性開放,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這是針對性很強并且極具戰略性的工作部署。
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持續快速增長,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采取漸進式的方式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成為全球貿易大國。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018年再創新高,超過30萬億元,達到30.51萬億元。
從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內部結構來看,近年來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持續快速增長,很多年份服務貿易的增速快于貨物貿易的增速。2018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5.2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服務進出口規模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二位;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6952.1億元,同比增長20.7%,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2.4%,比2017年提升2.5個百分點。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深度應用和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數字化、外包化趨勢增強,有力助推了服務貿易發展,服務貿易涌現出很多新業態、新模式。比如,近年來全球數字貿易的市場范圍擴大,服務類型增多,為客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產品和服務選擇空間;互聯網和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國際在線教育的發展。我國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盡管我國醫藥研發外包起步較晚,但已迎頭趕上,成為承接全球醫藥研發外包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國醫藥研發服務企業有上千家,領軍企業有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凱萊英等,主要聚集在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成都高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無錫(馬山)國家生命科學園等地。
我國服務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不強,服務貿易逆差的規模不斷擴大
從各國和地區服務業細分行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看,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部門是建筑業等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有所提升,但與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專利權使用和特許明顯處于競爭劣勢。
雖然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服務貿易大國,服務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不斷提高,但我國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服務行業和服務業企業仍偏少,再加上國內居民出境旅游、留學和就醫等方面的支出持續快速增長,自2008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國際收支口徑的服務貿易逆差額為219億美元,2017年上升到了2554億美元,2018年達到2913億美元。從項目來源看,我國除了在廣告、建筑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等部門處于順差狀態外,其余部門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貿易逆差。旅行、運輸、知識產權使用費項下凈支出增加是服務貿易逆差擴大的主因。
進一步優化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環境,大力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服務貿易發展工作,近年來相繼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等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相關文件,在北京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在全國10個省市和5個國家級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探索推進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有力推動了服務貿易發展。當前,我國服務貿易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和國際競爭加劇等方面的挑戰。新形勢下我國政府亟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服務貿易的發展環境,大力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建議重視下述方面的工作。
(一)積極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
加大對服務貿易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服務貿易出口退(免)稅政策,加快形成系統性、機制化、全覆蓋的服務貿易政策體系。優化對服務貿易的管理模式和監管方式,深化服務業領域“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提高投資、通關、商檢、外匯管理等便利化水平,為服務貿易企業的海外投資和服務進出口營造良好環境。鼓勵服務貿易出口企業開展國際安全認證、質量認證、環保認證等工作。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好“一試點、一示范、多基地”服務貿易發展平臺,完善和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口岸通關管理模式,對會展、演藝、服務外包等企業所需通關的國際展品、服裝道具、樣本、試劑等實行便捷通關。
(二)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的作用
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和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進一步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領頭羊作用,支持“十三五”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開放、改革和制度創新的試驗步伐。改革試點要以改革成果推進改革深化,以擴大開放倒逼管理創新,不斷完善綜合配套的制度體系建設。順應產業結構從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探索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對服務業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三)積極探索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新領域和新舉措
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今后要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與深化國內改革結合起來,有效應對服務貿易自由化,增強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動力。要積極探索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新領域和新舉措,平衡好保護和開放的關系,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并提高透明度。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商簽服務貿易合作協定。要著力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提高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品質。探索執業資格國際互認,推動境內外專業人才和專業服務便利流動。
(四)營造良好的服務貿易國際合作環境
近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推動下,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高標準的服務業開放已成為各國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新高地,這給我國帶來了壓力和挑戰。我國政府要把握好深化國內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節奏,吸收符合國際貿易發展趨勢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相關的合理內容,努力與國際高標準規則接軌,同時在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積極提出符合中國發展利益、體現中國優勢的新議題、新規則,提高規則制度話語權。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市場,逐步深化雙邊的服務業合作。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雙向投資制度安排,促進我國優勢服務產能的全球布局,帶動服務貿易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主動適應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律和現實需要,繼續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興領域和新興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逐步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同時要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協調機制,強化執法主體的責任,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包括提高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標準、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將故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納入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等。
(六)支持服務貿易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
支持服務貿易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培育一批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提升我國在全球服務市場的地位。促進主業突出、有特色、善創新的中小服務貿易企業發展,加強對中小服務貿易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的分類指導工作,支持中小服務貿易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融入全球供應鏈,滿足國際市場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引導服務貿易企業拓展離岸服務外包業務領域,重點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互聯網、研發、設計、中醫藥等領域服務外包,鼓勵開展人才培訓、資質認證、公共服務,支持研發、設計、維修、檢測等“兩頭在外”的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斷提高我國離岸服務外包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