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深圳市貿促委舉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專題講座之“從RCEP到CPTPP”,邀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貿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崔凡解讀全球價值鏈形態、國際經貿規則的近期演變以及對于服務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影響。
RCEP生效實施以來,用足用好RCEP政策紅利,融入區域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成為我國企業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經貿領域的關鍵是保證公平競爭。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其他的國家沒有根本差別。”崔凡表示。
目前,全球化處于相對停滯期,如何幫助企業有效運用國際經貿規則搶抓市場機遇,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崔凡表示,在這一段時間內,全球價值鏈的區域化加速形成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美洲(以美國為中心)、歐洲(以德國為中心)三大區域的國際分工網絡。提出申請加入CPTPP是中國在新時代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舉措。CPTPP相比RCEP內容更加豐富,條款更加復雜。在零關稅比例方面,前者實現了99%的零關稅,遠高于后者,兩者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也存在差別。比如關于原產地聲明,CPTPP不用證書,只需要自主聲明并且自主聲明的主體范圍較廣泛。
而在備受關注的服務貿易領域,CPTPP實現全面負面清單,RCEP還沒有完全實現負面清單。崔凡表示,在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原則上都要開放或者給予國民待遇,即給予協定成員企業同本國的服務商一樣的待遇。盡管在談判過程中,負面清單還要不斷壓縮,但是關于服務貿易領域的談判難度仍然較大。
“一般來說,服務貿易,比如在中國提供認證服務,就應該在中國設立一個認證機構,然后向國家有關部門去申請資質。”崔凡提示,但近年來在服務貿易領域,禁止當地存在要求成為一項重要的國際規則。即進口國不能要求外國的服務提供商一定要在本地設立一個商業存在,允許對方可以通過自然人流動的形式或者是遠程通信、互聯網的形式提供服務,CPTPP中禁止當地存在的要求覆蓋面就非常廣泛。“同貨物貿易不一樣,服務貿易提供的主體在境外,不經過海關,本地市場監管部門難以觸及,實際上大大增加了對服務貿易的監管難度。”崔凡說。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世貿組織67個成員共同發表了《關于完成服務貿易國內規制談判的宣言》,宣布達成《服務貿易國內規制參考文件》。文件明確各方有權對其境內服務提供進行管理和制定新法規等,或將為服務貿易國內規則制定提供有益參考。
此外,崔凡還提到外國企業直接通過互聯網遠程提供服務,數字經濟對于全球稅收制度產生影響并催生了數字稅問題。比如美國很多互聯網企業給歐盟市場提供服務,由于沒有在當地設立主體,所以歐盟國家無法對這些公司收取所得稅。歐盟提出調整對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征稅規則,擬征收數字稅,美國則認為數字稅具有歧視性,雙方存在較大爭議。
盡管如此,國際投資準入門檻總體還是呈現下降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性逆轉。崔凡表示,投資者更關注制度性開放即準入之后能夠享受到怎樣的待遇。很多外商一方面渴求中國龐大的市場,希望在中國獲得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又感到在中國存在監管不一致、一些政策可能偏向于扶持國有企業等情況。對此,崔凡表示,競爭中性即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的原則需要在今后得到更多的傾斜,并體現到具體的制度上。其中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就提出了競爭中性、對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等要求。同時,中國堅持多邊貿易體系長期遵循的所有制中立傳統,反對因企業所有制不同而設置不同規則,也反對國際規則制定中給予國有企業歧視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