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的最大激勵。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知識產權保護在激勵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查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專利轉移轉化狀況保持活躍,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持續提升,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效顯著,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穩中向好。
據悉,該《報告》已連續第六次向社會公開發布,為相關政策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也成為社會公眾了解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2021年調查顯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國內保護環境整體向好。《報告》指出,專利權人遭遇專利侵權比例持續下降。調查顯示,2021年我國專利權人遭遇過專利侵權的比例為7.2%,較上年下降3.6個百分點,為2017年以來的最低值。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專利權人的知識產權維權意識顯著提升。2021年,我國企業遭遇專利侵權后采取維權措施的比例為76.4%,較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較2017年提高11.8個百分點。近年來,我國企業專利權人應對專利侵權行為更加積極主動,遭遇專利侵權后采取維權措施的比例逐年提高。
《報告》還顯示,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力度不斷加大。權利人在知識產權糾紛當中獲得救濟的情況是衡量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一個關鍵因素。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的法院判定賠償、法院調解或庭外和解金額超過100萬元的比例為16.3%,較上年(7.3%)高出9.0個百分點,顯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正在不斷加大。
雖然我國企業專利權人的知識產權維權意識顯著提升,但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維權能力相對較弱。我國企業遭遇專利侵權后未采取任何維權措施的比例為23.6%。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越小,不采取維權措施的比例越高。其中,微型企業遭遇專利侵權后沒有采取維權措施的比例為31.6%,小型企業為19.0%,分別是大型企業的13.7倍和8.3倍。受人才、資金等因素制約,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意識及應對侵權糾紛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報告》建議:一是進一步優化小微企業維權援助服務機制,主動將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二是加快建立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維權成本;三是加強面向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通過政府向高水平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更為豐富和專業的業務培訓和服務。
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
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際經貿摩擦和產業鏈競爭的焦點。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
2021年,我國企業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比例為3.0%,明顯高于上年(0.8%)。從區域分布來看,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占比為87.2%,其他地區共占12.8%。從產業分布來看,71.8%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企業分布在制造業。
調查數據顯示,企業規模越大,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比例越高。其中,大型企業遭遇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比例最高,為8.7%,較上年增加6.0個百分點,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的7.9倍和12.4倍。其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型企業因為其市場影響力大、專利布局廣,更容易成為專利侵權的對象;另一方面,大型企業具有更專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團隊,并且保護手段和渠道更為多元化,獲得專業知識產權服務的能力更強,更容易發現市場上存在的專利侵權行為。
當前,我國市場主體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面臨著愈加嚴峻的國際環境。《報告》指出,部分西方國家不斷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對我國企業實施“脫鉤”策略,利用國家力量阻隔我國企業進入特定市場,阻止我國企業以市場化手段獲得特定零配件、軟件和設備。在我國企業已經高度嵌入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的背景下,“脫鉤”策略增加了我國企業在挑選供應商、重組供應鏈過程中發生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風險。
對我國企業來說,在海外發生的知識產權糾紛,尤其是發生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糾紛向來就有糾紛解決費用高、海外知識產權信息較難準確獲得等掣肘因素。而這些年我國能夠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人才的成長速度并沒有跟上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的步伐,高端人才尤其缺乏。這些因素使得我國大多數企業難以獨立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
《報告》建議,進一步加強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力度,提升糾紛應對水平。一是加強對重點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環境的研究,做好經貿活動中知識產權風險警示和防范。二是加強我國在重點國家關鍵領域的專利布局態勢動態監測,深入開展我國與主要國家在海外的專利競爭態勢分析。三是加強海外維權援助及糾紛應對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探索構建知識產權駐外工作機制。
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穩步提升
專利產業化是將專利運用于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實現專利市場價值的經濟活動。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顯示,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穩步提升,專利轉移轉化整體活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與企業創新投入力度明顯正相關;不同規模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出現分化,小微企業專利產業化率相對較低;高校、科研單位轉移轉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專利權人普遍認可專利產業化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貢獻。調查顯示,針對已產業化專利對專利產品銷售或利潤的貢獻度,16.1%的專利權人認為貢獻度非常高,47.9%的專利權人認為貢獻度較高,24.7%認為貢獻度一般,認為貢獻度較低和貢獻度很低的分別只有2.9%和1.1%。
發明專利對專利產品銷售或利潤的貢獻更高。從不同專利類型來看,專利權人認為發明專利對專利產品銷售或利潤的貢獻度較高或非常高的比例均高于其他類型專利,總計比例為66.9%,分別高出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10.3%和17.5%。
《報告》還指出,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存在結構性短板。微型和初創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相對較低。2021年,我國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26.6%,成立時間在5年以下的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27.3%,均不足三成,明顯低于企業整體46.8%的發明專利產業化率。規模小、成立年限短的初創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能力較弱。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初創企業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推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的重要新生力量,而能夠研發并獲得發明專利的科技型初創企業創新能力更加突出,處于初創企業群體的“塔尖”部分。
然而初創企業一般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前期將資金主要投入研發方向之后,往往會面臨資金不足、專業人才匱乏以及場地缺乏等難題,難以有效推動專利產業化。為進一步激發科技型初創企業創新活力,提升專利轉移轉化成效,《報告》建議,加強對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適應小微企業存活周期短、更迭快的特點,完善針對小微企業的發明專利優先審查、預審政策,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專利審查需求。二是引導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金融機構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面向有專利產業化需求的小微企業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探索發揮專利作為精準識別和實施小微企業減稅的政策工具的作用,積極推動以專利產業化為導向的結構性減稅政策。
高價值發明專利對于企業經濟活動價值凸顯
當前,我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在我國加快推動實現“兩個轉變”的頂層設計中,高價值發明專利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凸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將“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明確到2025年達到12件的預期目標,同時提出“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的政策措施。
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顯示:高價值發明專利呈現研發投入水平較高、產業化收益較高的“雙高”特征,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的企業更加重視研發、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高價值發明專利對于企業經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2021年調查數據測算,企業高價值發明專利平均研發經費投入為220.6萬元/件,約為企業其他發明專利(145.8萬元/件)的1.5倍。企業高價值發明專利產業化收益平均達863.2萬元/件,較其他發明專利(724.6萬元/件)高19.1%。其中,收益超過100萬元的比例達到48.2%,較其他發明專利高5.3個百分點。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高價值發明專利產業化平均收益達到1008.5萬元/件,明顯高于發明專利產業化收益整體平均水平。
在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的企業中,知識產權資產占企業無形資產的比例為36.3%,較其他企業高6.0個百分點;知識產權資產占無形資產一半以上的企業比例為21.9%,較其他企業高4.3個百分點。總的來說,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的企業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價值更高。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的企業在研發人員占比、遭遇侵權后采取維權措施比例、知識產權專職管理機構設置比例等方面也都有優勢。
高價值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面向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是能夠實現較高經濟社會價值的專利。調查數據表明,高價值專利正深度融入企業創新活動和生產經營過程,對于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取得更大經濟效益的作用逐漸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