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外長記者會上宣布推出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次日,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是一種綜合性證明,展示持有人的核酸、血清IgG抗體檢測結果及疫苗接種情況等。健康證明內含加密二維碼,以供各國相關部門驗真并讀取個人相關信息。中國版“疫苗護照”的消息被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法國世界報等主流媒體的報道迅速傳播海外,引國外網友羨慕。
早在去年達沃斯舉辦世界經濟論壇期間,防疫健康碼的類似概念已出現相關的討論,世界經濟論壇總部同設在日內瓦的非營利組織——共同項目基金會(The Commons Project Foundation)聯合推出共同信托網絡計劃(Common Trust Network),并與國泰航空、瑞士航空、聯合航空、捷藍航空、漢莎航空和維珍航空,以及各地數百個醫療系統開展相關合作,嘗試打造并推廣易于使用的“疫苗護照”——Common Pass,讓商務群體上傳疫苗接種證明等信息。鑒于為防疫而無奈推行的“封國”措施引發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國際貿易嚴重受阻,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國際商會(ICC)聯合國際救援中心(International SOS)和瑞士通用公證行(SGS)推出ICC AOKpass。為挽救深陷危機的航空業,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今年年初的法國智奧會展服務巴黎航空論壇上推廣其旅行通行證(IATA Travel Pass)。然而,自該概念的誕生之日起,“疫苗護照”的推廣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
健康碼的推廣遇到的第一個阻攔便是用戶位置等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憂,為解釋清楚健康碼并不會收集用戶數據,其開發公司至今仍需在彭博電視等媒體上不斷強調該技術是基于相對位置,而且匿名信息密鑰在不斷地更新之中,因此既能及時追蹤到病例接觸者,又能確保個人隱私不會泄露。普及的第二個痛點在于檢測結果造假的提防,著名的案例便是去年11月在巴黎機場緝拿的新冠肺炎測試結果偽造團伙,并破獲200多份電子偽造證明。鋪開的第三個困難便是檢測信息最初是基于自愿上存的原則,且無法強制用戶下載相關應用,哪怕下載了相關應用,當藍牙功能沒有打開的時候,其應用形同虛設,更不用說并非所有群體均使用智能手機。
但經濟重啟已迫在眉睫。福布斯在3月初的撰文《Trade Shows Will Regain Importance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再次強調會展業對世界經濟重啟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作為經濟復蘇關鍵的會展業遭遇重創,華盛頓郵報也在數日后撰文《Has covid killed trade shows?Barcelona bets on a comeback》,以巴塞羅那為案例再次喚起社會對會展業復蘇的關切。不論是全球重啟,還是拯救自身,防疫健康碼的普及,起碼在國際商旅領域的推行已變得不可或缺。
慶幸的是,在技術層面,蘋果和谷歌試圖聯合開發基于藍牙的接觸者追蹤系統,旨在當用戶有接觸到感染COVID-19的人時能自動發出通知。IBM開發的Digital Health Pass,則運用區塊鏈的技術去提防防疫檢測信息造假的行徑。COVID-19憑證計劃(COVID-19 Credentials Initiative)則著手研究如何在不使用智能手機或是在沒有辦法使用網絡服務的情況下,用戶也能儲存、展示數字疫苗憑證。遺憾的是健康碼的普及并非只有技術問題,正當歐美政府一籌莫展時,中國國際防疫健康碼的落地可謂福音降臨,起到模范效應作用。
盡管國際防疫健康碼的有效普及仍草創未就,正如AOKPass聯合創始人Chester Drum在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點出國際防疫健康碼的痛點:“健康碼的推行關鍵在于協同。首先,醫學檢測機構、航空公司和海關安檢這三大板塊本來便是管制極其嚴格的版塊,他們自身的縱向協同便不容易;加之各國、各公司和各機構之間有不同的標準,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檢測報告的語言尚未統一,當出現中轉或多目的地出行的需求時,橫向的協同便格外關鍵。
當下,歐盟正試圖讓27國領袖達成共識,希望能在6月份推廣落地歐盟數字綠色通行證(Digital Green Pass)。3月17日,歐盟執委會公布了健康證書的方案計劃,按照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話說,數字綠色通行證旨在為個人提供疫苗接種證明、為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士提供新冠檢測結果證明和統計新冠感染康復的相關信息,希望藉此幫助成員國以一種安全、負責和互信的方式恢復歐盟成員國之間人員自由流動。證書計劃將在所有歐盟成員國有效,有效期到世衛組織宣布疫情結束為止。歐洲作為會展業的起源地,云集絕大部分的行業母展以及絕大部分國際峰會,歐盟數字綠色通行證能否落地與否,對仍尚未走出疫情陰影的歐洲會展業來說,可謂影響重大,廣泛吸引歐洲會展人的密切關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