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展覽業歷經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服務產業鏈、供應鏈的中堅力量,展覽促進產業升級功能、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已得到各界廣泛認可。
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骨。現階段,中國已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大國。世界500余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余項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最重要的“世界工廠”,中國產品遍布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世界三大工博會中,中國占居了兩席,分別是上海工博會和天津工博會,其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多來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中國工業的迅猛發展。
1950年,為促進流通,恢復生產,新中國第一個專業展——“農業機械展”在北京舉辦。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機械工業作為對外開放的主要領域,相關展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一系列重要機械類展會在北京誕生,此后,各大工業類展會在全國多個城市相繼舉辦。
上海“工博會”:
開辟工業展先河
上海工博會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舉辦的上海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其主旨是促進紡織服裝、工藝品出口。該交易會舉辦至第九屆時,時任上海市領導決定在此基礎上設立一個以工業品為主題的展覽,以此促進本地機械、電氣設備等機電產品的出口。1999年第一屆上海工博會。
一直到2005年,上海工博會參展企業都以本土企業為主,如第一屆參展的400多家展商全部來自國內,且近九成都是上海本地國有企業;2001年舉辦第三屆時,外商占比也不到5%。2005年,工博會組委會向外經貿部和國務院提交報告,希望將上海工博會更名為中國工博會,以提升展會檔次,這一申請很快得到了批復。這一年,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也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這意味著工博會從以展示上海技術成果為主向以從國家層面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承擔國家戰略為主轉變,并提升“國際化”“專業化”水平。
2006年,工博會開始與全球最大的工業類展覽承辦方德國漢諾威公司合作,首次引入了后者在中國的三場展會——工業自動化、機床和金屬加工以及電力電工展,并在以后成為工博會頗具分量的專業子展。
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參展商數量達到1968家,其中境外展商有331家,占比升至16.82%,境外展商參展展位1458個,占比31.2%。同時,本次展會也迎來了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領先企業首次參展,如菲尼克斯、川崎、三菱重工等世界著名企業。到2012年,第14屆工博會已有452家國際參展商參會,占所有參展商總數的27.43%,比2006年增加了150余家。
2013年第15屆工博會的主題是“制造:數字與綠色”,首次出現了“數字”一詞。自此,數字化、智能制造便成為每年工博會的關鍵詞。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就是2013年工博會首次單獨設立工業機器人展,該子展原本一直集中在工業自動化單元里展出,后經展商建議,組委會決定為該主題單獨設立展區,一開展便吸引了百余家境內外展商積極參加。
2016年,工博會首設主賓國機制,加強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合作交流。此次工博會還設立了“‘一帶一路’引領中俄創新合作新臺階”板塊,凸顯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勢提升。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戎之勤表示,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工博會見證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一方面,工博會是我國現代工業對外展示、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為促進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工博會是中外企業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窗口,為促進中國與全球制造業創新鏈、價值鏈聯動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區域工博會:
助力產業技術升級
作為曾經洋務運動的中心——天津,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今天,在全球工業復興的大浪潮里,工業勃興、金融集聚的天津,被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是全國工業發展的風向標城市之一,高端裝備、先進制造的聚集地。
6月3日至6日,第17屆中國(天津)國際裝備制造業(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天津工博會)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天津工博會,展覽規模近9萬平方米,設有機器人、工業裝配及自動化、機床、激光加工、汽車裝備、塑膠及包裝、智能制造等專業展區,中國航天、大族激光等眾多優秀國產品牌攜最新產品到場參展,與來自德、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品牌同場競技。中國制造、自主研發,成為本屆展會的主旋律及最高聲音。
有著悠久工業傳統的中國工業核心城市的天津,曾見證了我國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只手表、第一臺電視機等工業產品問世,而立足于此的天津工博會,成為天津工業乃至中國工業最新發展的一個縮影,17年歷程,見證著“中國制造”新力量,與全球制造產業鏈條深度融合。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克林表示,天津工博會發規模和實力都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國際化比例近30%。天津工博會在把國外的知名品牌與前沿技術“引進來”的同時,積極對接全球工業市場,促進國內品牌與技術“走出去”。
在梳理工博會的發展歷程中,不得不提及創辦于2019年的首屆大灣區工業博覽會暨第22屆DMP國際模具、五金加工、塑膠及包裝展覽會(以下簡稱大灣區工博會)。該展會不僅搭建了一個多元、開放、創新的全球共享平臺,還創建了大灣區工博會合作新機制。業界人士表示,首屆大灣區工博會的新產品、新技術,不僅在中國首次展出,而且是全球首次發布。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粵港澳大灣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以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裝備和智能成套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綱要》出臺后,香港訊通展覽有限公司作出發展戰略重大調整,將旗下“華南工業展(DMP)”升級更名為“大灣區工業博覽會”。
2020年,疫情下的第二屆大灣區工博會,仍吸引了1200家參展商。與首屆相比,第二屆大灣區工博會時已有越來越多龍頭企業加速布局大灣區產業升級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