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國際會展之都”,長三角已躋身中國三大會展城市群龍頭。2019年上海會展業展出總面積1941.67萬平方米,全國占比13.05%,位居世界會展城市之首;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展出總面積4119.46萬平方米,全國占比27.68%,位居世界城市群之首。這對于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推進國際貿易、航運、金融、經濟和科創五個中心建設;對于長三角加快高質量一?
編者按:建黨百年之際,考察長三角會展城市群發展,進一步理清會展業這一全局性先導性產業的性質特點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作用,特別是對改革開放偉業的戰略性支撐,有利于會展業總結經驗、堅定信心,積極投身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會展平臺創中國奇跡
會展是以有組織現場集聚為特征的交往溝通平臺。根據馬克思的交往學說,人類社會的生產進步根源于勞動分工。然而,分工的專業化和人的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導致交往成為必然。隨著專業分工持續深化、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跨地域規模化人類交往不斷成為現實并得以持續發展,進而衍生出貿易投資活動。人們開始從四面八方有組織地集聚于平臺化市場,形成了會展這樣一種主要服務于國際貿易的溝通平臺,其突出特點是跨地域集聚、競爭性展示、多樣化選擇和分散式決策,是通過直接溝通、平等溝通、互動溝通以實現交往所必需的認知、理解和信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外經貿交往從艱難曲折中走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經濟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面臨嚴峻的陣營對立和敵視封鎖。1957年創辦廣交會以打破發展困境,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主要平臺,經貿成交額全國占比長期保持在50%上下,個別年份甚至高達70%。20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與西方關系改善,對外經貿走向正常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對內放開、對外開放,全國有外貿經營權的市場主體,從14戶發展到1.4億戶;經貿類展會從一場為主發展到每年超過1.1萬場,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人民幣發展到31.56萬億元人民幣;國民生產總值從5690億元人民幣發展到100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接近兩位數,創造了中國崛起的世界奇跡。與此同時,人均GDP從156美元發展到11146美元,GDP總量占美國比重從1.3%增長到70%,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了底氣。
會展活動引領全球化進程
如果說會展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功能是促進貿易投資、實現對外開放,那么在此基礎之上,會展業還具有突出的創新激勵、品牌營銷、關聯建構、社會整合和文化包容作用。這主要通過本土企業全球化機制得以實現。就是說,會展平臺根據供需規律市場機制,把全球最先進的商品、技術、信息、管理、資本和人才等資源要素供給,同本土最迫切的要素資源需求,分門別類集聚于各擅勝場的會展平臺,進而為本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資源要素選擇、市場競爭合作以及全球化發展途徑,從根本上推動了供需發展和經濟社會繁榮。
這一點,從上海會展業成長與經濟社會繁榮的正相關性上可以看得很清楚。2001年,上海代表中國承辦APEC峰會,成為我國新世紀維護發展與APEC成員關系,深化經貿往來與合作的重要歷史機遇。上海會展業的展出面積從當年的大約100萬平方米,通過后來十幾年努力增長到接近2000萬平方米,對外貿易投資的市場化平臺日益擴大。與之相互伴生的,是上海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5041億元人民幣增長到3.48萬億元人民幣;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從521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3.87萬億元人民幣。正是會展業的成長,不斷強化了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特征,持續放大了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對外開放樞紐的城市功能,使上海得以發揮其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優勢,創新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顯著加快,資源要素產出效率持續提升,初步實現了轉型升級動能迭代,從而有條件在更高層次上率先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及其溢出帶動效應,標志著中國會展業的發展進入了高水平開放新境界,為上海、長三角乃至中國和世界帶來了開放型世界經濟新目標。第三屆進博會延續“新時代,共享未來”主題,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展覽總面積36萬平方米,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11項,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連續參展比例近80%,特裝比達94%,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成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我國舉辦的一場規模最大、參展國最多、線上線下結合的國際經貿盛會。國家多部委持續推出稅收優惠、通關便利、市場準入等支持政策,為展商客商帶來了更多實惠。展會通過推動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臺作用凸顯,溢出效應不斷放大,不但為自由貿易、多邊體制和全球化深入做出了歷史貢獻,而且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形成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長三角共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
長三角三省一市協力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就是要以進博會為引領,以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為支柱,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著力建設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全面確立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功能框架與制度體系,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建設重要承載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放眼中國經濟版圖,長三角是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長三角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約25%的經濟總量,擁有全國約四分之一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分別占到全國的37%、39%和29%。盡管外部環境復雜多變,2020年長三角區域內GDP突破萬億元的城市仍然增加到8個,占比全國超過三分之一,會展業規模最大、服務最優的世界級城市群“集聚效應”愈發顯現。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涵蓋虹橋商務區和南北兩大拓展區,在三省一市間形成了“一核兩帶”、十四區縣、7000平方公里的新發展格局。開放樞紐代表著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之后我國的一種全新開放形態,在未來中國開放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其對上海、長三角和中國發展全局的意義而言,堪比當年浦東大開發,且恐有過之而無不及。未來三省一市及其會展業發展前景光明。
會展業責任擔當義不容辭
會展業是上海參與全球城市競爭的獨有優勢,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特色平臺。其功能作用和全球化意義有目共睹。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會展業義不容辭。當前條件下,長三角會展城市群有必要在進博會引領下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主動服務區域化發展國家戰略。會展城市要自覺圍繞虹橋樞紐“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為長三角打造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建設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現代化引領區、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成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大力開發和挖掘創新驅動發展主題,興辦創新戰略會展活動,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引領基礎和應用科技創新實現持續性突破,充分發揮會展平臺有目的策劃、全球化集散、精準化對接和供需雙邊召集功能,率先投身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
二是積極推動高質量一體化。會展城市要服務長三角整體謀劃與跨區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加快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主動探索一體化發展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充分發揮會展平臺產業集聚、多樣化選擇、創新激勵、有組織引導、市場決定作用,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努力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率先啟動高端產業引領計劃。
三是堅定不移支持全球化發展。會展城市要以進博會為榜樣,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大力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圍繞長三角會展城市各自的特色優勢,著眼市場主體全球化大局,持續完善新機制、增強新動能,實現政策協調一致、規劃管理互補、項目互通有無、市場共建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復、過度競爭和無序發展,降低商品、服務和項目、人才的流動成本,率先占位全球資源配置中心。
四是自覺踐行新發展方略。會展城市要助力建設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樞紐型對外開放新高地。要肯定和加強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主動發揮國際循環的競爭合作功能,改善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能力,增強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服務提升國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擴大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順應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以有效供給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創造就業、提高收入,暢通經濟循環;一方面發揮和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一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
五是持續深化會展業自身改革創新。沿著專業化、國際化、數字化、品牌化、生態化方向要空間要地位要發展,高效率服務開放樞紐建設。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大力發展會展業這一現代服務業龍頭產業,不斷提升會展業發展能級和國際競爭力。這中間,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有賴人才培養和創新研發,有必要學習華為經驗,動員高校與研究機構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做貢獻。生態化主要是辦展理念、設計搭建、綠色準入和監督管理問題。數字化則有可能成為中國會展業變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有必要結合新基建趁勢而上,實現會展業數字化賦能。
具體做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內容:
充分尊重知識產權,助力會展項目數字化,探索線下線上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新業態。加快會展主體數字化,實現雙線業務、運營模式深度融合,重構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推動會展場館數字化,對現有設施開展升級改造,優化管控系統和虛擬場館,集成展商直播、供需對接、線上會議、電商參與、服務配套功能,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線上展會大平臺。
著力建設掌上智慧小程序,開發VR看館、智能導航、線上租賃、智慧語音服務,助力開發移動會展新場景。著力增強數據庫管理精細化,為會展企業提供數據增值服務,構建要素型數字新經濟。著力實現技術平臺與商務模式無縫銜接,培養數字化參展、參觀新習慣。
(作者系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