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語境下大眾的文化認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身上體現出文化多元性和開放性。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的文化形態越來越多元,熱門的文化現象越來越豐富,個體價值觀的呈現也越來越開放。這意味著,要保持自身文化或者在地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既要找到傳統文化的活態呈現方式,還要有新生代文化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既要滿足當下文化的熱門新鮮度,還要獲得大眾審視下的文化認同感。也許,城市類展館將成為下一個增強當下大眾新潮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場域之一。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解讀。
第一,大眾文化語境下的危機與重構。
一直以來,城市類展館的弊病是大眾的參與度不高。從大眾文化角度來講,這類展館往往得不到大眾認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設施建設及大眾對于公共文化需求的增長,大眾對于公共文化場所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建設方不得不重新定義建館的目的與意義。如何在大眾文化語境下達到城市宣傳、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目的,讓大眾以一種更加通俗的方式接受這座城市展館建設的初衷,成為他們重點思考的內容。
近兩年,城市規劃館已經逐步演變為展現城市形象、傳遞施政理念、增強文化認同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很多城市展館的內容和設計語境已經偏離了規劃上的專業表達,呈現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元,展館也將文化與科技作了深度融合,朝著大眾化的語境去傳遞城市的方方面面。如上海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雖然還是以規劃的脈絡來講城市的發展與未來,但主題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直接將人民這一核心放到了城市與規劃的主體位置。在這樣的主題下,觀眾很難將該場館和傳統的規劃館聯想起來。由于內容端和展示手段都是從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角度出發,因此,展館的敘事語言變了,展館的設計風格變了,更像是一個公共的文化場所,更符合大眾視角下感受城市溫度的一個地方。在這里,市民可以休閑,可以閱讀,可以體驗,可以得到科普知識,還能在這些體驗中了解城市的故事,彰顯人文情懷。從開館到現在,場館得到了許多領導和廣大市民的好評,在展館專業領域也獲得很高評價。這說明,大眾文化的視角下,城市展館的時代性越來越強,大眾文化的價值認同與城市要表達的內容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融合共生,產生出一種新型的城市文化價值輸出。
第二,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能量場。
隨著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以及城市本身對文化設施的合理規劃設計,越來越多的城市將規劃館、博物館、非遺館、科技館、檔案館、美術館及其他主題館有選擇地組合在一起,讓它們承載不同的文化價值輸出及功能,互為補充、各顯所長,形成城市超級文化綜合體的概念。
比如長沙三館一廳,重慶渝北展覽館群、魚臺公共文化中心、開化文化廣場、安平六館一中心、范縣文化藝術中心等,都是這種城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實施項目。之所以如此布局,除了是從項目集中建設與管理成本的角度出發,更在于不同文化屬性的展館集中起來可形成一種文化集聚效應,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文化輸出的能量場,輻射整個城市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城市類展館作為城市公共文化中心的核心組成部分,正逐步成為在地文化的重要傳播中心與途徑,并成為城市公共文化中心的能量場。長沙三館一廳作為長沙重要的公共文化中心,由長沙博物館、長沙圖書館、長沙規劃館、長沙音樂廳四個場所組成。其中,長沙規劃館在幾個館中的人氣非常高,在當地群眾的口碑也很好,其展館的主題是“我的長沙我的家”,非常親民,契合市民感受。它把這座城市的建設宗旨定位在了“家”這個概念,巧妙地將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與廣大市民聯系在一起,并將城市與市民的關系通過“科技+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展示出了長沙本地的城市特色,傳遞出大眾心目中活力、自信、開放、多元、網紅的長沙形象,也很好地調動起市民朋友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幸福感。從這個維度來講,這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大眾文化認同的價值。原因是對城市的認同也是大眾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未來城市大眾文化的潮流圣地。
城市類展館的發展,走的是一條解放思想、創新發展之路,是一條面向大眾、新時代文化傳播之路,更是一條科技與藝術結合、打破常規展示之路。人們以往覺得,政治功能大于公眾參與性,其實并非如此。公眾對于文化與城市發展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當下,忽略了未來文化的導向性和前瞻性。其實,城市展館往往是最先出現社會上新潮流文化演繹的地方,也是很多智能前沿科技最先運用的地方。作為城市與大眾文化重新演繹的秀場,城市展館的設計師們如今總是在尋求市場上最新潮的文化表現形式、最具藝術感的空間表達方式、最前沿的智能科技作為設計的靈感,并將它們融入展覽中,讓城市展館既有文化的厚度,又有藝術的深度,還有科技的溫度。比如,奉賢規劃資源展示館通過當下最熱門的AI人工智能、AR、MR、沉浸式等科技手段,重新演繹城市與文化,讓人們沉浸在文化科技的海洋中,感受到城市與市民文化的豐富和美好。奉賢規劃資源展示館一經開館,就成為當地文化場所的網紅打卡地。
大眾視域下的城市類展館,面臨著越來越苛刻的眼光及大眾文化的審美認同和審視,觀眾將成為這個場上唯一的裁判。如果它能引發大眾精神層面的共鳴,將傳統文化和城市當下及未來演繹好,并將最新潮的文化科技表達方式融入其中,那么它就會在未來的文化場所中具備不可估量的價值,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系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策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