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關員在展位核驗白玉蓋瓶文物展品 邱偉科/攝
11月10日,一件流失海外的清代文物白玉蓋瓶順利簽訂了銷售協議,成為本屆進博會首件成交的暫時進境展覽品文物。
依托展品留購相關政策的落地,在上屆進博會,首批5件中國古畫類文物展品變成“商品”實現國內銷售,打開了海外中國文物回流的通道。
今年,這家展商看好進博會,組織了這件蓋瓶參展。展商紀女士表示:“本屆進博會開幕第一天,就有5位國內買家向我們表達了購買意向。”
據了解,本屆進博會首設文物藝術類板塊,包括蘇富比、佳士得在內的20家境外機構攜一批藝術品、文物及收藏品在這里“組團亮相”,共計178件,申報總貨物價值超過23億元。
今年,海關總署推出的支持第四屆進博會便利措施,激發了國外文物類展商和國內收藏者參展的積極性。上海會展中心海關做好通關服務,從前期與文物部門溝通到后續辦理申報提貨,落實進博會相關參展便利措施。
展商紀女士說,“去年我們以試水的態度帶著5件展品參展,得益于海關、文物等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展品順利售出。這次的成交再次增強了我們參會的信心。我們將繼續深耕這一市場,依托進博會平臺,更多更好促進海外民間文物的回流。” (邱偉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