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新經濟下的會展業在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上不斷試錯創新,其背后關乎的則是政府在會展業與城市戰略布局上的協同發展。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在10個副省級城市的2020年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排名中,成都位列第二位,僅次于廣州,排在第三、四、五位的是杭州、南京、武漢。
據業界分析,成都會展業在國際化指標、國際合作指數中表現出大幅上升趨勢,逐步縮小與北京、上海的差距,其中展覽業國際合作指數從2017年的19.048上漲到51.948,增長近2.7倍。
區域地位不可或缺
據記者從成都市博覽局了解到,根據編制完成的《成都市“十四五”國際會展之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顯示,到2025年,成都舉辦重大會展活動數量達到1200個以上,展出總面積達到1450萬平方米以上,會展業總收入達到1600億元。其中,5萬平方米及以上大型展覽數量達30個,集聚一批具有較強市場運作、管理能力的會展龍頭企業和會展機構,初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展之都。
《規劃》明確,到2035年,成都將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服務一流、國際領先的會展產業生態體系,占據全球會展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全球會展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會展巨頭、會議組織者將目光轉向西部,成都憑借其在市場輻射能力、航空條件、會展環境、旅游資源、城市魅力等優勢,已成為國內外重大會展活動在中西部布局的首選城市。
創新便利服務體系
8月1日,《成都市會展業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成都會展業發展進入法治化的新階段。記者從成都博覽局了解到,《條例》明確,從展會備案、政務服務、展會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信息發布、安全責任、應急處置、統計分析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成都市博覽局作為成都會展業的管理服務協調機構,整合公安、工商、衛生、交通等30多個政府部門行政資源,分工配合,為會展活動落地成都舉辦提供“一站式、專業化、人性化服務”,進一步提升辦會辦展的便利性。
成都市博覽局統計顯示,英國英富曼、瑞士邁氏、法國智奧三大巨頭已在成都設立獨立法人機構或區域總部。
根據全球商務旅行管理公司嘉信力(CWT)研究成果顯示,成都連續2年躋身亞太10大會展城市;在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CIMERT)發布的《2020年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報告》中,成都位列全球第38位,形象感知競爭力位列第21位,是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會議目的地“第三城”。
促進產業生態化
按照成都提出的打造“一區引領、八區支撐、多點協同”會展產業生態空間的布局,成都持續創新經濟組織方式,以產業生態圈引領產業功能區發展,加快培育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
目前,成都已形成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優化提升12個產業生態圈和66個產業功能區,形成“一產一展會、一區一品牌”特色發展格局,推動“會展+產業+功能區+投資貿易”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5+5+1”開放型產業體系,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與此同時,由成都市博覽局牽頭制定《成都市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培育展會創新模式激發增長新動能指導意見》《促進會展產業新經濟形態發展的實施意見》《成都市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實施辦法》等15項長效管理政策和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成都會展業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加快推動市場資源的優化組合,促進全產業鏈聯合、整合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