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在經歷了幾周的下降之后,全球報告的新冠病例再次增加。在過去的一周,各國向世衛組織報告的新冠病例增加了8%,有1100多萬例檢測呈陽性。近日來,我國出現疫情多點爆發的情況,在此背景下,各類展會相繼宣布延期舉辦,會展行業無奈迎來了2022年的一個“倒春寒”。
盡管近段時間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宣布取消公共衛生和社會防疫措施,但其實很難就此認定歐美會展強國即將走出寒冬。自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紛紛宣布暫停所有大型活動,歐美會展產業更是哀鴻遍野。
會展業的困境格外牽動著歐洲兩大會展強國——德國與法國政府的神經。其主要原因在于會展行業的經濟核心屬性和行業本身自帶的格外顯著的產業發展和地區經濟的間接拉動效應。會展本身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發明,也不是劃時代創新的產物,而只是商貿文明發展的自然產物,是市場買賣雙方共同作用下的成果,即一個“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
毋庸置疑,會展的聯動效應是一把“雙刃劍”。當會展業蓬勃發展的時候,商貿流通、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經濟水平持續提高。當展會被迫“關停”時,貿易洽談受阻、交易成本上升、商品流通受阻、行業創新被制約、企業資金鏈承壓,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后果不堪設想。
在全球會展業一籌莫展之際,德國率先打破僵局,公布了創新舉措,在政策上將商業會展從普通活動定性中分離,頃刻讓各國愁眉苦臉的政策制定者眼前一亮。展覽畢竟是重建經濟的關鍵,首要任務是盡快重啟疫情初期被一刀切政策強制“關停”了的商貿展會。從實踐來看,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鑒于歐美疫情在過去兩年的反復,會展活動重啟與“關停”交替不斷,封城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會展業的強制“關停”使大量中小企業面臨難以承受的沖擊,不少企業倒下。于是,在西歐會展重啟之時,會展行業看到了隱憂,世界龍頭母展和頂層峰會的企業規模略為縮減。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線下展商線上開花導致的情況,重要的是,展商和贊助商數量減少了。實事求是地講,龍頭會展項目的企業粘性比普通會展項目強好幾倍,現在大企業基本還在,但中小企業少了。對于普通會展項目,會展重啟后首屆項目可能會面臨潛在30%乃至50%的規模縮減。
法國作為會展行業的起源地,深諳會展是經濟晴雨表的道理。母展的展商減少,反映的不僅是主辦方資產負債表的潛在壓力,還有產業和地方經濟下行的潛在危機。在歐美,展會一直被譽為“貿易地”,展會即為市場,救市等于救會展;會展是經濟重啟關鍵,救會展不僅能救市,還能加快市場恢復。
于是,2022年2月1日,法國政府當機立斷,對癥下藥,撥款1億歐元用于會展救市,并宣布該措施在數日內生效。
當然,業界最為關注的是,資金總體如何分配?根據措施,其中9600萬歐元的專項資金用于展商重塑,約400萬歐元用于召回國際買家。同時,各地銀行提供儲蓄基金貸款援助。
法國政府根據“屬于國際競爭中的法國戰略性行業的”“在疫情前擁有500家展商以上的”和“在2022年3月到2023年6月在法國舉辦的”三大指標篩選出71個符合補貼標準的會展項目。
救市對象為符合標準的71個會展項目的中小企業展商。其中一項為“該企業在上一屆展會中并沒有參展”,也就是說,這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過去從未參展的核心行業的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二是因疫情帶來的經濟制約,過去一直參加,但上一屆無法參展的中小企業。
法國政府面向符合條件企業補貼50%展位費,上限為12500歐元/家;符合條件的會展項目的展商補貼上限為135萬歐元,大約每個展會受益的中小企業展商約百家。
法國外交部副部長(主管旅游)兼經濟部副部長(主管中小企業事務)讓-巴蒂斯特·勒梅因(Jean-Baptiste Lemoyne)表示,會展專項救市政策從屬于法國旅游救市方案,但由法國工商會執行和管理,該政策將有力助推會展業重啟。
(作者系法國智奧會展國際部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