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社區鄰里生意為什么更受青睞?傳統的大開大合的商業模式建造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轉而走向“聚攏”鄰里感情的路徑。曾經在電梯、小區、商場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未來會以社區商業業態團聚在一起。對疫情之下的“家門口”消費者需求關系來說,社區商業門店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門口的生意最大受眾對象之一是兒童,在出行受阻的情況下,社區的兒童業態場景成為家長的必選品。與此同時,隨著“雙減”與二胎政策的實施,兒童市場似乎給室內科普樂園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家庭育兒行業,親子室內游樂業態極具發展潛力,2021年中國家庭育兒市場規模近4.3萬億元。小而美的兒童社區商業成為剛需,“90后”“95后”寶媽們成為兒童消費市場的主力軍,科學的育兒觀念已然扎根。那么,如何得到新晉家長們的青睞,就成為這門生意成功的關鍵。
應當注重場景體驗,創造交互沉浸式新模式。在任何一個“元年”,強調“以內容為王”從來不會過時。處在新經濟時代的當下,展覽的方式發生變化,正在通過最小的社區型場景展示出更多高品質的內容,可謂“空間有限,探索世界無限”。沉浸式場景將寓教于樂,徹底激發孩童學習和探索興趣,讓小朋友在家門口就體驗到“萬米深海”的壯觀與“浩瀚星空”的無垠,并將前沿的交互科技引入其中,播下啟蒙兒童的科學種子。這種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展示出不同的系列內容展示,回應家長們的訴求。
如何觸達年青家長們的情感與觀念需求?他們有一個統一的訴求: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一站式躺平遛娃”以及滿足“家長們社交休閑”需要?有活動組織方通過插花課程、藝術鑒賞等活動滿足家長們的社交需求,還引入娛樂、餐飲、咖啡等多種業態。科學的育娃觀是這一代家長們身上最為明顯的氣質,一個好的品牌就是解決一個共性問題。考慮到親子科普需求,家門口可以做很多的“小而精”的事情,但唯一缺乏的是科普型的展覽。
社交需求把“90后”寶媽們拉回實體店。相關調研顯示,社區實體店覆蓋的范圍是1至3公里。社區型場景營造的是鄰里的氣氛,通過私域的方式來經營,通過家長與兒童的內容共創來吸引社區覆蓋的流量,這些方式包括抖音打卡、微博簽到、家長們輪流成為小小科普館館長。其中,“快閃”展覽結合社區業態這一方式具有親民、便捷、接地氣的特點。通過私域的運營將“線上經濟”與“宅家文化”有機結合的模式,不但不會遭受疫情與線上經濟的沖擊,反而會成為打通用戶交付的“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所在。
隨著“90后”成為生育主力軍,新潮、數字化、高科技在少兒商業的市場需求中所占比例逐漸上升,老舊的硬件已經落后時代并被逐漸淘汰。以展覽型內容為核心的家門口的小小科普館,讓家長和小朋友有了更好的寓教于樂的空間。同時,這一方式能夠引入更多業態,形成“一站式”的“遛娃”勝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一方式注重內容、注重業態、注重私域。值得一提的是,5G技術商業化的切入、精細化運營,根據數據反饋增加交互情境,可以提升少兒的使用體驗水準。家門口的小小科普展覽館也必然縮短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的孩子與科技的距離。
(作者系2050自愿者、中國美術學院拼格創意媒體獎學金發起人、拼格科技潮牌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