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對這一“同等重要”做了頂層設計。《意見》提出,新時代科普建設者應加大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科普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可以看出,伴隨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科普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科普產業由此成為下一個“風口”。在此契機下,一家企業要想實現“一米寬,萬米深”,就要通過單產品主義的邏輯形成一個生態體系的建設,競爭中的有力武器是提前做好準備。客觀地講,全球高度成熟的市場體系中已經沒有新鮮的發展模式,業內同行在尋求新模式時看到的都是此前別人做過的。市場周期規律就是這樣,已經有的事情,今后往往還會有。因此,抓住科普這一利好政策,或可擺脫疫情的周期影響。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很多資本驅動的成功案例。當然,失敗案例也是難免的。資本最大的特征就是“短平快”,在商業模式還未被市場驗證成熟的時候,對整個行業來說,資本加速整體的新陳代謝,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社會的運行成本。資本通過加倉頭部創業公司,做大做強企業,讓創業企業脫穎而出,成為細分行業的巨頭。技術的產生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與市場消費的需要。技術迭代到一定程度,就具備了商業化的能力,市場對于技術創新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科學技術是由一群人通過坐“冷板凳”創造出來的,時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僅憑一代人的力量,很有可能無法解決大部分“卡脖子”問題。但會展組織者可以通過市場與資本的力量,解決小朋友如何愛上科學這一新時代課題。在筆者看來,從娃娃抓起的科普服務我國高質量發展,能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市場對于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攀升,但科技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以至于形成西方壟斷的領域。對于科普展覽來說,只要能滿足家長們對于孩子成長以及認知的科普需求,就能創造新的市場。無論是傳統的少年宮、科技館還是室內兒童樂園,都應成為科普會展的集散中心。在從業者或者是消費者市場方面,需要達成一定的共識。縱觀國外的科技創新與科普,在國家的大力推動與民間市場資本的合力下,一股全新的風潮得以形成。我國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熟的產品和模式,以滿足不同區域消費者的育兒需求。
當下,“90后”已成為生育的主力軍。他們對于科學育兒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人群都強烈。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以及“顏值即正義”的一代新晉家長,他們瞧不上傳統的、老舊的展覽展示形式,這好比當下的消費者對于“小靈通”一類的通訊產品不屑一顧。對于一個在未來充滿無數可能性的科普行業來說,誰能用好科技與藝術結合手段,采取沉浸式體驗的互動手段,做出適合小朋友玩鬧、探索的產品,誰就能在科普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通過社會調研數據可以清楚看到,2至8歲的小朋友每天觀看屏幕時間超過1小時,心理健康會受到影響,還會出現其他的衍生問題。因此,科技藝術的手段加上科普的內容,不僅能促進孩子成長,也能達到科普的要求。
科技創新的未來遠遠沒有到來,著眼于當下市場需求,企業也要與孩子一起仰望星空。
(作者系2050自愿者、中國美術學院拼格創意媒體獎學金發起人、拼格創始人)